Page 78 - 008
P. 78
文史長廊
國民黨的軍隊在外設(shè)下萬千重圍,“掉隊”成為 勝利因素很多,是將理想、智慧、政策、團結(jié)、
一種可怕且令人絕望的現(xiàn)狀。 紀律等皆能轉(zhuǎn)化為戰(zhàn)斗力;最終,他明白了中
當追隨部隊跋涉27天的羅玉琪再也難以為 國一句古話“兵之勝敗,本在于政”的道理。
繼時,他覺得自己似乎也將成為一只“斷線的風 總結(jié)這一偉大的英雄史詩時,毛主席將真正的
箏”,難逃死亡的命運。 答案點明:“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
絕望中,一道曙光照進他幾乎黯淡的瞳孔。 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副連長李玉勝拄著拐杖,把羅玉琪一把拉了起 國民黨將領(lǐng)在回憶錄《圍追堵截紅軍長征
來。包括羅玉琪在內(nèi)的29個筋疲力盡的紅軍被 親歷記》中寫下自己的困惑:為什么一擁而上
李玉勝匯集到一起,在他的提議下成立了“草地 的國軍明明“優(yōu)勢在我”,卻永遠圍不死、堵
黨支部”,在饑餓、傷痛、寒冷仍如影隨形的情 不住紅軍?沒有重金懸賞,沒有嚴苛刑法,
況下,29個人的黨支部卻立下了看似不可能完成 更沒有殺氣騰騰的督戰(zhàn)隊,天上“幾十架飛機
的目標“走出草地再趕上隊伍”。 偵察轟炸”,地下“大軍圍追堵截”,除了一
雙“鐵腳板”外一無所有的紅軍,為何只有集
結(jié),毫無潰散?
一切都源于1927年深秋的一個夜晚。
此時,毛主席率領(lǐng)的秋收起義部隊連遭重
創(chuàng),由最初的5000余人銳減至1500余人,消極
的情緒同羅霄山深處的霧氣一般蔓延開來……
賀龍回憶當時部隊之渙散:“那時候的軍隊,
就像抓在手里的一把豆子,手一松就會散掉?!? 堡壘往往從內(nèi)部被攻破!毛主席的目光落
然而,就像黑暗永遠吞沒不了火把,草地天 在了整個隊伍中唯一沒有逃兵的連隊上。
大的苦難,竟然真的對這個小小的黨支部無能為 它是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一連,它
力?!安莸攸h支部”的支部書記李玉勝講:“雖 的黨代表就是被譽為“天字第一號”指導員的
然掉隊了,但有了黨支部就有力量,我們要像一 何挺穎。
根擰在一起的銅繩……”茫茫草地,這支由失散 窗外風吹雨打,屋內(nèi)思想閃爍。
戰(zhàn)士組成的隊伍突然有了主心骨,有了方向標, 昏暗的油燈下,毛主席同何挺穎徹夜長談。
草地雖然大,但他們相信“總有一天會走到頭”! 連隊一級沒有黨的組織,黨的影響沒有滲透到
戰(zhàn)士們各司其職,找野菜的找野菜、拾草的 隊伍中去;黨員太少,又沒有捏在一起,形不
拾草、燒火的燒火……熟悉的歌聲在明亮的篝火 成力量……一問一答之中,讓一個新型人民
旁響起,羅玉琪等29人的心中也同樣燃起了熊熊 軍隊攥緊拳頭的“治軍良策”正噴薄欲出。正
的希望。 如《毛澤東傳》的作者羅斯·特里爾評價道:“
1935年9月29日,紅軍突出重圍、沖出絕地, 黨便由一個抽象的概念轉(zhuǎn)化成了一個每日都在
徹底告別了雪山草地,毛主席創(chuàng)作出了至今膾炙 的實體,黨便來到了夜晚營地的篝火邊,來到
人口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 了每個戰(zhàn)士的身旁?!?
閑?!? 從此“支部建在連上”讓一支中國歷史上
美國著名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嘗試探究 從未有過的革命武裝向著一個又一個勝利挺進。
紅軍的制勝機理:一開始,他認為紅軍將領(lǐng)太能 毛主席講:“一個人活著要有心臟,黨支
干,而國民黨將領(lǐng)太腐敗;后來,他認為紅軍的 部就是連隊的心臟。把連隊黨支部建好,讓連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