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喀喇昆侖山,已經歷了數(shù)場大雪洗禮,嚴寒和缺氧是冬天駐守在這里的每一名官兵必經的考驗。
在海拔5300多米的新疆軍區(qū)某團駐訓場修理工間里,一名三級軍士長在車底忙碌著,排氣管噴出的濃濃黑煙給他的臉上涂了一層“黑色油彩”?!鞍l(fā)動機水溫過高,用手觸摸散熱器上下進出水管就會有明顯溫差。這說明發(fā)動機散熱系統(tǒng)不循環(huán),存在局部高溫故障?!币蝗盒卤犓托闹v解,在修理手冊上來回勾畫。
↑長途機動途中,馮偉清對車輛進行檢修。張新年 攝
他叫馮偉清,是該團勤務保障營修理連的修理技師。入伍20年,今年是他軍旅生涯的最后一個年頭。
回想起自己的軍旅生涯,馮偉清說,他最難忘的還是8年前的那次“失利”。2015年,他第一次隨保障車隊挺進雪域高原,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頭暈腦脹。由于沒有高原搶修經驗,他保障的車輛一直沒有根除故障,車隊無法正常行進,最終沒有按時完成任務。
從那以后,馮偉清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讓戰(zhàn)友放心的修理兵”。車輛零件,他反復拆裝研究;遇到難題,他虛心向專業(yè)骨干請教、打電話咨詢廠家技術人員;休假期間,他自掏腰包到地方修理廠學習實操技能……日復一日的堅持和積累,讓他對團里每一型車輛的結構了然于胸。單位還特意為他開設“匠心工作室”,讓他潛心研究車輛的“脾氣秉性”。
戰(zhàn)友們常說,無論是日常維修保養(yǎng),還是大項任務保障,馮班長從來都沒讓大家失望過。
2019年,全團赴新疆庫爾勒演習。在機動途中,一輛車的發(fā)動機突然失速,負責保障車隊的地方修理工輪番上陣仍未能排除故障。一籌莫展之際,駕駛員撥通了遠在后方執(zhí)行保障任務的馮偉清的電話。來不及趕赴現(xiàn)場,怎么辦?馮偉清思索片刻,便讓駕駛員把電話靠近發(fā)動機,細聽十幾秒鐘便得出結果:“發(fā)動機沒有問題,你們拆掉護蓋,高壓油泵上傳感器肯定有故障?!?/p>
馮偉清聽得沒錯,高壓油泵上的曲軸傳感器插接器針斷了。他細心提醒著修理工哪里不要動,哪里的零件可以拆,遠程指揮一步步完成零件更換,最終成功排除車輛故障。
今年7月,在一場綜合演練中,一輛突擊車突然“趴窩”,阻擋了后方車隊的正常行進。緊急關頭,馮偉清火速趕至現(xiàn)場。他俯身鉆進車底,仔細檢查后很快找到“病根”——氣門挺桿斷裂。
時間緊,任務重?,F(xiàn)場沒有原廠配件,他就自己做!
馮偉清來不及多想,拿起拆掉的斷裂部件直奔修理方艙,測量、畫圖、銼削、打磨、拋光、上油……一番熟練操作后,一個油光閃閃的可替代配件便制作完成。馮偉清將新零件組裝起來,故障車輛瞬間“起死回生”。
“實踐出真知。尤其在汽車修理保障課目中,只有不斷地拆裝和試驗才能真正摸透裝備性能?!瘪T偉清說。在他看來,把裝備可能出現(xiàn)的故障研精研透,是在復雜多變的戰(zhàn)場上保障打贏的重要法寶。
↑馮偉清(左)指導學員進行故障排除訓練。張新年 攝
走進馮偉清的“匠心工作室”,最醒目的就是文件柜里成摞泛黃的筆記本?!靶蘩砣沼洸磺焚~,經驗數(shù)據(jù)不過夜?!边@是他給自己定下的硬性要求。每天他都會把工作中維修過的車輛型號、零部件故障、維修參數(shù)、經驗心得一一記錄,車況復雜的還要在筆記本上畫出示意圖。這個習慣,馮偉清堅持了整整15年。
15年的日積月累,馮偉清整理出3本維修技能教材、7本手抄修理技能匯編、7冊各型裝備修理重難點提示……這些至今還在增補更新的“傳家寶”,見證著他軍旅生涯的成長。
前不久,在上級組織的職業(yè)技能鑒定考核中,馮偉清所帶12名學員以全優(yōu)成績通過考核,拿到車輛修理中級技能證書,其中8名到期軍士憑借過硬的專業(yè)素質成功留隊。
想,都是問題。干,才是答案!
這是馮偉清在幫帶學員時常講的一句話。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中士李旭峰把那本維修手冊畫得密密麻麻,并摸索出了一套戰(zhàn)場搶修“秘訣”;下士薛磊請老班長設置故障情景,反復練習,成為排除各型車輛故障的行家里手。
↑馮偉清(左一)進行現(xiàn)場教學。張新年 攝
戰(zhàn)友們說,雖然馮班長要退伍了,但他把刻苦精研的韌勁和豐富的高原修理經驗留在了喀喇昆侖山,留在了每一名修理兵的心里。(參與采寫:王俊、張彪山、楊龍)
(新華社拉薩11月1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