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人妻aⅴ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欧美日韩中文字幕视频不卡一二区|国产女人水真多18毛片18精品|日韩美免费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高潮免费不卡电影

歡迎來到西征網! 加載中...

>歷史 >軍史鉤沉 >瀏覽文章

導讀
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主要是因為國內經濟形勢極端嚴峻陷入經濟危機,需要轉移矛盾。這也是二戰(zhàn)之前沒有核武器相互制約,遇到金融危機以后,很多國家常用的手段。

2020年的8月15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

這一天我們經歷了8年抗戰(zhàn),終于取得了勝利。

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勝利,以及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超過3500萬中國軍民傷亡,4200萬難民流離失所。800多萬勞工被強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00多億美元。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主要是因為國內經濟形勢極端嚴峻陷入經濟危機,需要轉移矛盾。

這也是二戰(zhàn)之前沒有核武器相互制約,遇到金融危機以后,很多國家常用的手段。

比如軸心三國發(fā)動戰(zhàn)爭,本身都是因為經濟危機破壞了社會秩序。

當時恰逢中國民國政局混亂,搶占東北就成了日本解決工業(yè)化初期產能過剩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困難,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后面決定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誘因也是美國1929年那次大蕭條引發(fā)的劇烈經濟危機。

本篇我們從經濟這條主線,講講這個事兒的來龍去脈。


01、明治維新

日本是從明治維新才推翻幕府上千年的統(tǒng)治,開始走向工業(yè)化道路的。

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和隔壁鄰居大清朝的情況非常類似。

德川幕府腐敗無能,封建武士貴族就像八旗子弟一樣盤剝嚴重。

和大清朝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國內實際掌權的是幕府,而不是天皇。

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同時,也推翻了原有的統(tǒng)治階層,還政于天皇開始搞君主立憲。

日本人從這時候開始勵精圖治,在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yè)”。

不但大力推進國內工業(yè)化,而且提倡生活歐洲化,大力發(fā)展教育,史稱明治維新。

這次改革使得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進入工業(yè)化的國家,躋身世界強國行列。

促使日本變革進入工業(yè)化的原因也很簡單,是美國人的“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國用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的那段歷史。

這事兒其實也不復雜,就像英國人通過鴉片戰(zhàn)爭打開中國大門道理一樣。

那一年美國人開著黑船把日本大門轟開,逼迫日本簽訂了通商和口岸開放的條約。

當時為啥美國人突然就去搞日本了呢?因為想找個港口做補給停泊。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清軍拿著從德國進口的大炮對著海上軍艦狂轟濫炸。

本來目標是英國人,但沒成想英國人沒打中,反而把邊上看熱鬧的美國軍艦打了。

美國人在旁邊吃瓜正看得熱鬧,沒想到突然飛來橫禍,艦長都被炸死了。

美國人痛定思痛覺得在海上溜達不是辦法,想瓜分中國利益得在太平洋有個港口停泊。

周圍看了一圈,覺得日本這地方挺合適。

1853年,四艘黑乎乎的美國新式鐵甲艦停到了日本家門口。

要求日本門戶開放,簽訂通商條約,以后港口隨時能給美國人用,就這樣封閉的日本被迫改革開放了。

改革就要觸動原有階層的利益嘛,隨后日本統(tǒng)治千年的幕府被推翻,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治維新就這么來了。

不管是黑船事件還是鴉片戰(zhàn)爭,都證明一個事實:工業(yè)國和農業(yè)國的戰(zhàn)爭實力差距巨大。

要想在國際競爭中不淪為工業(yè)國的殖民地,只有搞工業(yè)化一條出路。

可是農業(yè)國進行工業(yè)化需要很多條件,這里面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術是最簡單的。

畢竟當時西方科學技術也沒領先太多,也不像現在一樣動不動搞技術封鎖。

只要拿著錢帶著本國的技術人員去學習,想學啥基本還是學的到的。

關鍵的難點在于:

1、原始積累從哪來?

因為搞重工業(yè)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這個錢你要能拿出來。

2、原材料又從哪來?

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有自己的殖民地,都可以從殖民地廉價獲取。

3、工業(yè)品市場從哪來?

你生產出來東西就要賣啊。那么除了國內,國外還有什么地方,能讓你傾銷自己的工業(yè)品。

這些對西方國家都不是問題。

因為他們在工業(yè)革命之前,就通過三角貿易這些血腥的掠奪方式完成了原始積累。

后面還占據了大量殖民地,之后又通過殖民地獲取了豐富的原材料。

殖民地本身除了能供應原材料,又是非常巨大的市場,可以銷售工業(yè)品。

西方國家就這樣工業(yè)品和原材料剪刀差源源不斷的從全球殖民地獲取利益。

這些條件日本都不具備,當時全球的殖民地早就被瓜分完了,想要殖民地就只能從列強手里去搶。

列強當然是打不過的,只能去欺負同是農業(yè)國的大清朝。

先是和滿清在1894年打了場中日甲午戰(zhàn)爭,辛辛苦苦半天終于搶到了遼東半島和臺灣。

后面又在俄國的威逼下,被迫把遼東半島還給了清政府,兩邊也就此結了大仇。

不過中日甲午海戰(zhàn),確實是對日本國運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一場戰(zhàn)役。

日本通過這場海戰(zhàn)賺到了兩億兩白銀賠款,這筆賠款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

就是靠著這筆賠款,日本獲得了工業(yè)化所需的足夠原始積累,正式開啟了工業(yè)化進程。

不但獲得了賠款,還獨占了朝鮮市場,侵吞中國的臺灣和澎湖列島,生產出來的工業(yè)品也有地方賣了。

咱們上面說的關于甲午戰(zhàn)爭的意義,很多史書上都講過。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也是因為國內經濟危機需要轉移矛盾才進行的軍事冒險。

我們知道日本的工業(yè)化早期和美國英國早期時候一樣,都是從棉紡織業(yè)開始的。

日本先是在國內手工作坊低價收購棉布,然后到國際用市場價賣給英美這種西方國家。

然后慢慢攢錢去英國買紡織機,再組織農民機械化生產棉布,然后再拿去國際市場賣了繼續(xù)賺錢積累工業(yè)化資本。

所以在打贏甲午戰(zhàn)爭拿到賠款之前,棉紡織業(yè)是日本唯一能出口創(chuàng)匯積累工業(yè)化資金的渠道。

1887-1893年,日本棉紡設備從錠增至47.5萬錠,紗產量由121.3萬貫增至1066.7萬貫,7年間分別增長了近5倍和8倍。

到1890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來了,日本的出口市場突然沒了。

日本自然也隨之爆發(fā)了經濟危機,國內出現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

明治維新的主要政治家福澤諭吉力主進行東洋政略,侵略朝鮮和中國,使國內人心轉而向外。

因為棉紡織品出現大量過剩,國內最有勢力的棉紡織業(yè)資本同樣認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開中國和朝鮮市場。

這幫覬覦朝鮮和中國市場的紡織資本和關聯(lián)政治巨頭一起,強烈要求天皇發(fā)動軍事行動

這才有了這次試圖打開中國市場的甲午戰(zhàn)爭。

其實直到開戰(zhàn)前日本天皇都是反對的,因為根本沒有必勝的把握。

但他根本沒得選擇,不打開新的市場就沒辦法消化這些過剩產能。

過剩的工業(yè)品賣不出去底層就沒有就業(yè),底層活不下去就有可能帶來革命。

甲午戰(zhàn)爭日本獲利是巨大的,除了2億3千萬兩白銀賠款,獨占了朝鮮市場,還在中國獲得了進出口商品的免稅權

這等于同時占領了中國和朝鮮市場,還侵吞了中國臺灣和澎湖列島。

不僅緩解了國內產能過剩帶來的經濟危機,獲得的巨額賠款還進一步加速了日本的工業(yè)化。

要知道早期日本只有輕工業(yè),想發(fā)展重工業(yè)得靠出口棉布一點點攢。

重工業(yè)是個吞金獸,當時的日本根本負擔不起。

拿到賠款以后,除去輕工業(yè),日本重工業(yè)才有了進一步大發(fā)展。

比如鋼鐵業(yè)這個工業(yè)之母,就是靠著清政府賠款的錢才能發(fā)展起來。

1897年日本拿著賠款從德國進口了全套設備建立了渴望已久的八幡制鐵所,也就是咱們現在熟悉的新日鐵。

日本作家片山潛曾經說過:“日本的工業(yè),在這時期,由于從中國所取得的戰(zhàn)爭賠款的關系而呈現出了日本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盛況?!?/span>


02、代理人戰(zhàn)爭

關于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原因這件事,各種分析非常多,各種角度都有。

我們還是傾向于從經濟危機轉移矛盾的角度分析,看一下對應的時間和結果就非常清楚。

190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一次爆發(fā)了經濟危機,列強趁機和中國干了一架敲詐勒索。

列強打贏了清政府,簽下了賠款高達10億兩白銀的辛丑條約。

掠奪中國財富的同時,順便轉移國內矛盾。

這里面還夾雜了一場資本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導致的日俄戰(zhàn)爭。

我們說小國的命運是悲哀的,在國際事務中總是被大國當做棋子擺布。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

日俄戰(zhàn)爭之所以日本這個小國會贏,完全就是依靠英國這個老大哥。當時的英國是世界霸主,就像現在的老美一樣。

日本那時候是跟英國混的,搞得是英日同盟。日本是英國的仆從國,就像現在是美國的仆從國一樣。

當初英國人為限制俄國,把日本這只亞洲狼當狗養(yǎng)著,日本也因此拿到了英格蘭銀行的貸款做戰(zhàn)爭資金。

英國人之所以支持日本人打仗,是因為俄國崛起以后想要挑戰(zhàn)英國人的地位。

海洋時代到來以后俄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出海口,左邊歐洲印度的俄國出海口都被英國想辦法封鎖了。


俄國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右邊的中國東北太平洋出海口上,所以占領東北就成了俄國人最迫切的需求。

1900年中國爆發(fā)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為轉移國內矛盾向列強宣戰(zhàn)。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正好也爆發(fā)了經濟危機,雙方一拍即合,組織了八國聯(lián)軍侵華。

俄國人這時候覺得時機成熟了,和其他國家一起出兵,趁機占領了東北賴著不走了。

要知道俄國人一旦獲得東北,就獲得了出海口,這對英國人是非常危險的。

當時英國人自己深陷南非的布爾戰(zhàn)爭,暫時沒有余力武裝驅逐俄國人。

在這種背景下,英國人在1902年和日本結盟,對日本進行全面扶植,給錢給武器。

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開始擴軍備戰(zhàn),目標直指沙俄。

可以看出日本直接軍費在預算中的占比,到日俄戰(zhàn)爭時期已經超過預算開支的八成。

終于在1904年,日本突然向俄國宣戰(zhàn),日俄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日俄戰(zhàn)爭的本質,是英國的代理人和沙俄的戰(zhàn)爭。當時就連日本人拿來打仗的錢,大部分都是從英格蘭央行借來的。

這次戰(zhàn)爭當然也是英國人支持的日本獲得了最終勝利,俄國人被趕出朝鮮和東北。

為擊敗俄國人,英國人完全不允許俄國艦隊在英國任何殖民地???。

這導致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繞了半個地球才到遠東,等船開到戰(zhàn)爭都結束了。

這次戰(zhàn)爭英國人達成了自己的戰(zhàn)略目標,日本人獲得了中國東北的控制權,把朝鮮變?yōu)樽约旱谋Wo地。

日本獲得東北控制權的意義不亞于英國獲得印度,日本終于有了自己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

看看鐵礦就知道,擁有了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鐵礦,日本的鋼鐵業(yè)得到了極大發(fā)展。

1904-1914年間,生鐵產量由6.8萬噸增至30.2萬噸,鋼產量由6萬噸增至28.3萬噸。 

不過日本也因為這次戰(zhàn)爭打光了國庫,還欠了英美一屁股債,直到一戰(zhàn)才靠賣東西才還清債務。


03、一戰(zhàn)完成工業(yè)化

我們前面說過,對沒有積累的后發(fā)國家,想完成原始積累實現工業(yè)化是異常艱難的。

也就是甲午海戰(zhàn)那兩億兩白銀的賠款,才讓日本完成原始積累加速步入工業(yè)化。

可打甲午海戰(zhàn)之前,買槍買炮買武器總要本錢吧,沒本錢買軍火怎么出去打劫?

歷史上近代先發(fā)國家攢本錢,基本上都是靠殖民地掠奪起家。

后發(fā)國家攢本錢,都是靠壓榨本國老百姓的辛苦打工換的錢起家。

這道理就像你是個窮人想做點小生意,除了辛苦出賣勞動力打工攢錢并沒有其他路徑道理一樣。

日本作為后發(fā)國家也沒有例外。明治維新開始,完成工業(yè)化初期積累靠的就是壓榨老百姓,而且日本的經濟結構決定了,壓榨只有更殘酷。

因為明治維新這次改革因為沒有經歷流血和革命,進行的并不徹底。

所以日本的生產資料,比如土地依然集中在各大貴族豪族和地主手里。

當時的日本,本質上是一個大地主和富商官僚等各式資產階級專政的天皇制專制國家

發(fā)展的錢又不夠,當然不能從自己身上拔毛,只能從國內韭菜身上想辦法了。

農業(yè)國嘛,能收到最多錢的自然是農業(yè)稅,想積累發(fā)展資金初期也只能靠這個。

所以這一時期的日本國內農業(yè)稅非常重,農民辛苦一年基本大部分糧食都交了稅,自己都沒法吃飽。

除去農業(yè),日本當時國內也沒啥資源。最大的出口創(chuàng)匯來源是出口棉布,攢錢另一條途徑也只有這個了。

日本商人們先是在國內手工作坊低價收購棉布,然后到國際用市場價賣給英美這種西方發(fā)達國家。

然后慢慢攢錢去英國買紡織機,再組織農民機械化生產棉布,然后再拿去國際市場賣了繼續(xù)賺錢積累。

這操作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近代東亞后發(fā)的很多國家,當初都是這么起家的

這么循環(huán)幾十年以后終于攢了點家底,然后從英國爸爸那邊又借了筆高利貸,升級了海軍。

之后就是那次中日甲午戰(zhàn)爭和大清對賭國運,贏了之后拿到大筆賠款完成原始積累,從此開始步入工業(yè)化。

可以說日本后面能變成資本主義工業(yè)強國,基本靠的就是大清這筆賠款援建。

不過初步進入工業(yè)化的日本經濟并沒有步入良性循環(huán),因為除了棉布就沒啥有競爭力的商品。

后面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1907年起都出現了經濟衰退,日本棉布的市場自然就縮小了。

其他日本工業(yè)品雖然在朝鮮和中國因為通過武力獲得特權,霸占了一部分市場。

但其本身在國際市場上并沒啥競爭力,基本就是劣質商品代名詞,也沒啥人愿意買。

所以在1914年一戰(zhàn)之前這段時間,日本外貿一直都是逆差,賺的錢都不夠償還外債利息的。

搞工業(yè)化需要從外國進口設備和原料花錢實在太多,甲午戰(zhàn)爭賠款加上出口中國朝鮮賺的錢也不夠填窟窿。

一戰(zhàn)欠英國爸爸的錢,自然是一直都還不上了,國內也一直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后面一戰(zhàn)打起來以后各種物資都缺,日本人作為亞洲唯一的工業(yè)國

通過向協(xié)約國賣棉布賣武器,才發(fā)了筆橫財還清了英國爸爸的債務

下圖就是協(xié)約國軍隊打仗用的日制三八式步槍

當時日本不光給協(xié)約國賣武器和軍需物資,還快速占領了歐洲列強在中國市場的工業(yè)品份額

要知道歐洲列強都在本土忙于打仗,物資自己都不夠用,哪有東西出口中國。

從1916年到1919年,日本對華出口增長了160%。

在中國外貿中的占比從1913年的20%,增加到1918年的44%,比英美總和33.8%還多。

對華投資總額也從戰(zhàn)前的第四位,擴大到和之前占首位的英國不相上下。

所以從1914-1919年,日本貿易順差累計超過30億日元。

除去抵償戰(zhàn)前欠的17億日元,還購買了歐洲列強28億的戰(zhàn)爭公債,從之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

也就是因為一戰(zhàn),日本才正式從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

工業(yè)從1914年的45%上升到1918年的58%,在國民經濟的比重正式超過農業(yè),


04、戰(zhàn)后經濟危機來了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有三個天皇上位,分別是明治、大正和裕仁。

如果說明治時期天皇最大的貢獻,是通過甲午戰(zhàn)爭讓日本拿到了工業(yè)化所需的原始積累和完成初步工業(yè)化。

那么大正時期天皇最大的貢獻就是,通過明治建立的工業(yè)化底子,在一戰(zhàn)中大發(fā)戰(zhàn)爭財,同時還清了日俄戰(zhàn)爭時期欠歐美的一屁股債。

日語里有一個詞,叫“大戦景気”,說的是日本經濟在一次大戰(zhàn)時十分繁榮,也是從這里來的。

看出口數據也很明顯,當時的日本無比繁榮。

從1915年到1918年,日本對歐洲的出口額增加60%,對亞洲增加125%,對南美增加629%,對非洲增加1002%。

大幅增長的還有商船數,日本商船總噸位1913年是230多萬噸,1919年增加到410多萬噸。

當時日本雖然是參戰(zhàn)國,但是和美國一樣,本土沒有受到任何波及。

戰(zhàn)爭期間美國需要從日本大量進口絲綢棉布各種雜貨,日本還大量出口武器、軍需等各種用品到歐洲參戰(zhàn)國家。

后面一戰(zhàn)完了,日本賺到一大筆錢。

一戰(zhàn)前日本是債務國,負債超過17億日元。戰(zhàn)后日本成為擁有28億日元的債權國。

不過一戰(zhàn)結束以后日本的好日子并沒有繼續(xù)下去,打仗的時候歐洲物資需求確實大,因為消耗快嘛。

但是仗打完了,突然這些需求就沒有了。再加上停戰(zhàn)以后,歐美國家重返亞洲,又占領了部分市場。

日本在中國朝鮮又碰到類似英國殖民地反抗的問題,大家都開始抵制日貨。

這些都導致了日本在中國這個大市場的外貿總額中,比重不斷下降。

更倒霉的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美國,也開始遭遇劇烈的經濟危機。

1919年,美國GNP在短短7個月時間劇烈收縮了25%,然而這只是開始。

1920年,美國的經濟更加蕭條。當年的GNP收縮了38%,消費物價指數暴跌37%,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的通縮之一。

但是日本國內已經擴張的產能不會憑空消失啊,這外部訂單劇烈收縮,日本國內產能過剩帶來的經濟危機不就來了嘛。

從1920年到1921年,日本工業(yè)總產值下降了20%,主要工業(yè)品價格下降了55%-82%,出口下降了40%。

經濟危機造成了大量的企業(yè)倒閉和銀行破產,日本政府被迫發(fā)放救濟性金融貸款。

屋漏就總是連陰雨不斷。

這邊危機還沒過去,1923年日本又發(fā)生了關東大地震,損失高達100億日元。

大量的工廠民房倒塌,日本政府被迫發(fā)行了大量補貼性質的救災債券,用于災后重建。

這個沉重的包袱,直接成為1927年日本金融危機二次爆發(fā)的導火索。

27年經濟危機還沒結束,緊接著1929年開始的美國大蕭條又爆發(fā)了。

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場歐美,紛紛豎起更高的關稅壁壘。日本產能更加過剩,大危機也隨之而來了。

要知道1914年到1919年的一戰(zhàn)期間,為應付戰(zhàn)爭的天量物資需求。

日本的企業(yè)投資總額從25億日元增加至400億日元,擴張了16倍

這意味著產能在大幅擴張,一戰(zhàn)期間短期沒有崩潰是因為國外高漲的戰(zhàn)爭需求。

停戰(zhàn)以后戰(zhàn)爭需求少了,以前的傾銷地中國和朝鮮又在抵制日貨進一步減少了需求,引發(fā)了國內經濟危機。

后面再趕上全球大蕭條大家都搞貿易保護,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不就連續(xù)來了嘛。

這里肯定有人要問了,總說生產相對過剩,那為啥不能拉動內需靠國內老百姓消費呢?因為日本老百姓太窮了。


05、老百姓水深火熱

日本在29年大蕭條之前的整體發(fā)展路徑,和所有后發(fā)國家基本是一致的。

先是通過血汗工廠生產各種產品,然后出口到歐美賺取外匯。

然后更新機器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繼續(xù)上面的操作。

這里我們應該也看出來了,日本這個階段是外向型經濟,也就是生產出來的東西不是給本國人消費,主要是出口到海外去創(chuàng)匯。

為啥不給本國人消費,通過擴大內需消化過剩產能呢?還不是因為國內老百姓窮,沒錢消費這些東西。

之前明治維新的改革并不徹底,并沒有破壞原來生產資料集中在地主豪族手里的狀況。

壟斷生產資料的地主豪族們和資本主義結合,對老百姓的盤剝變本加厲。

雖然經濟高速發(fā)展,但是老百姓的收入卻沒有絲毫提高。

舉個例子:如果1914年的物價和工資都是100,到1919年物價指數漲到了285,工資只漲到了194。

如果計算購買力,這等于實際工資根本沒上漲,還下降了32%。

看稅負就更夸張了,從3.4億日元增長到8.3億日元,漲了兩倍多。

日本老百姓當時的日子用水深火熱來形容,一點都不夸張。

所以如果說咆哮的20年代美國人還能通過分期付款來盤剝國內老百姓,支撐消費市場。

日本老百姓則是窮的啥也買不起,東西根本沒法在國內賣。日本工人那點工資,維持正常生活開支都困難。

戰(zhàn)后維持一個普通家庭生活開支1年需要2000日元,98%的工人收入都比這個低,其中92%的都不到500日元,不到四分之一。

農民日子也不好過,超過50%的耕地集中在地主豪族手里,年年加租逼得農民日子過不下去,不斷罷工造反。

1916年以前日本罷工每年在100次以下,平均3天一次大罷工。1917年是398次,1918年是417次。

1918年因為日子實在過不下去,8月爆發(fā)了席卷全國1000萬人參加的米騷動。

米騷動看名字就知道啥意思,老百姓吃不上飯造成的暴動唄。

以前有個叫東史郎的侵華日軍曾經寫過一本日記,側面反映了普通日本平民當時過的啥日子。

日記里反復提到很多次:他入侵中國以后最感慨的就是,民國時候中國人吃得太好了。

他的說法是當時日本老百姓吃得還不如中國老百姓家里的豬

日本平民日子有多慘可見一斑。

因為生產資料大多掌握在豪族地主手里,也使得整個日本社會貧富差距巨大。

上層醉生夢死,平民沒啥上升通道。這個背景下日本平民家的年輕人只有兩個選擇,進工廠做苦工或者去軍隊參軍。

這里面只有參軍積累軍功才能看到生活提升的可能性,所以大量來自底層的男孩爭相去軍校讀書參軍吃餉。

女孩就沒啥選擇了,只能組團去南亞賣身。


06、轉移矛盾

偉人說過一句話叫:“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句話真的是用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

1929年3月,英國裴熹爵士在全國貿易會議發(fā)出警告說:“我們正遭受世界上從未有過的最嚴重金融危機威脅。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政府采取貿易限制政策,以致債務國無法還債。我們正面臨著這種危機。我們現已無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潰。那些貸款國家的錢收不回來?!?/span>

大蕭條確實也像裴熹爵士說的一樣,在美國股市出現大崩盤之后,如期到來了。

大蕭條之前日本雖然各種社會矛盾不斷,但經濟總是在發(fā)展,大家總是有口飯吃。

1929年10月大蕭條到來以后,各國都豎起關稅壁壘。

失去外部訂單的日本銀行和企業(yè)紛紛倒閉,工業(yè)部門開工率不到50%。

搞笑的是,日本政府這時候沒有采取美國羅斯福那種劫富濟貧的救濟政策。

而是為了維護壟斷財閥的利潤,開始強制淘汰國內的中小企業(yè)。

1929年日本頒布了《產業(yè)合理化綱要》,進一步加強財閥對工業(yè)部門壟斷。

還開始降低工資裁減工人,增加勞動強度。

這些飲鴆止渴式的措施,使得日本失業(yè)工人在1931年時候達到400萬人。

大量中產階級失去工作淪為赤貧,原來的貧民就更不用提了,飯都吃不上。

我們前面說過,當時日本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只有兩個:

一個是去工廠做苦工,一個是去軍隊。

劇烈經濟危機不光沖擊了工人就業(yè),也沖擊了軍隊就業(yè)。

日本當時有21個常備師團,還有龐大的海軍,但是整個社會都非常輕視軍人。

因為經濟危機大家都開始餓肚子了,還養(yǎng)著這么多軍隊吃白飯,誰也不樂意啊。

那時候國家又沒有打仗,這不是大家餓肚子養(yǎng)了一群廢人嘛。

所以后面日本五分之一的陸軍在20年代的宇垣裁軍中被撤裁,1930年還差點撤裁海軍。

工廠大規(guī)模裁人,軍隊也大規(guī)模裁軍,普通年輕人兩個出路都被堵死。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內的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日本國內共產主義思潮泛濫

打土豪分田地,成為當時日本社會討論最多的話題。

其實從1928年起,日本就已經開始大肆搜捕日本共產黨員,強制解散左翼團體,建立法西斯政權。

不過隨著經濟危機愈演愈烈,日共在日本的發(fā)展猶如星星之火。

天皇再不做點啥,日本國內怕是要發(fā)生蘇聯(lián)那樣的社會主義革命了。

這時候剩下的選擇就很簡單了。

要么是對外挑起戰(zhàn)爭輸出矛盾,打下來江山大家一起喝酒吃肉。

要么就是底層活不下去造反,打土豪分田地拿你們這幫貴族的肉給我來吃。

對于日本高層來說,這種二選一的問題還需要選么?完全想都不用想啊

而且因為之前的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日本已經成功形成了對外軍事冒險來緩解本國經濟危機的傳統(tǒng)

而且最牛逼的是,還都成功了。

所以在出現問題以后,日本高層最容易達成一致的也是對外擴張。

早在1927年,為拯救經濟危機出任首相的田中就說過:“最好的政策在于采取積極措施,去獲取日本在滿洲和蒙古的權利和特權”

原本日本國內是文官集團為主的改革派掌權的,但經濟危機出現使得老百姓非常不滿。

飯都吃不飽,誰還聽你改革的屁話。這時候老百姓要的是希望,要的是能幫自己填飽肚子的領導人。

這時候軍部勾結豪族門閥趁機奪權,發(fā)動戰(zhàn)爭轉移國內民眾對經濟危機的注意力就成為可能。

經歷幾次政治斗爭之后,底層出身的主戰(zhàn)派陸軍軍官支持的勢力開始掌握大權,全面侵華戰(zhàn)爭也就變得不可避免。

史書上總說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是一場下克上的戰(zhàn)爭,也就是自下而上發(fā)動的全民戰(zhàn)爭。

實際情況也確實是這樣,大量來自平民階層的低級軍官在和平時期沒有上升渠道,又面臨裁軍失業(yè)風險,迫切希望發(fā)動戰(zhàn)爭獲得軍功過好日子。

所以我們后面才看到,日本軍部在平民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生活的愿望支持下,一次次的開始獨走。

從918石原獨走開始,到盧溝橋77事變全面侵華,再到越過紅線去進攻南京。

日本軍部用一次次的戰(zhàn)術勝利,把整個國家拖進戰(zhàn)略絕境。

其實侵華戰(zhàn)爭從擴大化開始,從經濟角度看就是必輸的戰(zhàn)爭。

毛教員早就看穿了這點,才寫下了那篇著名的論持久戰(zhàn),其中原因我們未來有機會再展開。

918以后,整個日本風氣全變。日本軍人地位大大提高,大家不再蔑視軍人。

之后日本軍部結束了文官政黨統(tǒng)治,正式開始掌權,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侵華戰(zhàn)爭。

以前很多人覺得日本老百姓很無辜,戰(zhàn)爭都是一小撮陰謀家推動的。

其實并不是這樣,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本質上是一系列經濟危機帶來的下克上戰(zhàn)爭。

美國那個在日本丟下原子彈的飛行員說,原子彈下無冤魂,從某種意義上并沒啥錯。

因為日本侵華戰(zhàn)爭確實是國內底層推動,全民參與,高層順勢而為合謀的結果。


07、歷史周期律

之前寫了這么多大蕭條相關的文章,大家也應該都看出來了。

二戰(zhàn)之前每次發(fā)生經濟危機,各國熬到最后挺不住其實也就兩個操作。

要么是在國內搞劫富濟貧,政府向富人收重稅,之后做轉移支付給窮人熬日子。

熬到別國挺不住開戰(zhàn),自己產能就可以輸出了,后面危機就解除了,典型的就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這個之前我們在《我們?yōu)樯兑岢鲋匾暯洕鷥妊h(huán)》里面,專門展開寫過。

要么就是索性把整個國家武裝起來全民動員,向外發(fā)動戰(zhàn)爭轉移矛盾,典型的就是德國日本這些軸心國。

德國的故事,我們也在《為啥下次危機后熱錢會涌入中國》里面專門寫過。

如果觀察整個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史,基本就是一部完整的經濟危機應對史。

從甲午戰(zhàn)爭開始,每次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都是因為經濟危機矛盾不可調和,需要通過戰(zhàn)爭轉移矛盾導致的。

要知道經濟危機周期性發(fā)生,是歷史周期律使然。這個歷史周期律,就是經濟規(guī)律這條主線。

每次都是貧富分化到一定階段,窮人購買力不足,生產相對過剩帶來的大危機就隨之而來。

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假如你是個打工仔,要生活就要賺錢找工作,大蕭條什么工業(yè)也找不到,那就會去做點違法的事情維持生計或者宣泄憤怒。

假如你是個小商販,以前賣貨為生。但是現在買你貨的打工仔都沒收入,家里進的貨不全砸手里了么。

假如你是個企業(yè)主,大蕭條經濟不景氣,整個企業(yè)收入出了問題。那就必定會解雇打工仔,甚至關停企業(yè)止損。

這里就變成一個循環(huán),打工仔沒收入,小商販商品賣不出,企業(yè)商品沒銷路,企業(yè)主瘋狂裁員關停企業(yè)、

之后更多打工仔沒收入,更多小商販東西賣不出,更多企業(yè)主瘋狂裁員和關停企業(yè),帶來的是經濟崩盤。

經濟一旦崩盤,整個高度依賴商品經濟的社會秩序必然隨之瓦解。

最后大量的失業(yè)的打工仔開始聚集到社會上,開始引發(fā)各種社會矛盾。

這時候國家就必須做選擇了,是劫富濟貧補貼窮人,還是對外戰(zhàn)爭轉移矛盾。

二戰(zhàn)以后因為有了熱核武器互相制約,大國之前通過戰(zhàn)爭轉移矛盾的情況再沒有發(fā)生過。

現在大家都是通過貨幣和財政刺激不斷放水的方式往后拖,往后熬時間。

但這并不能改善貧富分化,和拯救實體經濟利潤的不斷下滑。

現在我們看到實體利潤不斷下滑,本質上是技術革命陷入瓶頸,無法給經濟帶來新增量。

一旦失去增量陷入內卷,存量搏殺就會充滿血腥,大家發(fā)現做啥都難賺錢。

現在大國們剩下的唯一手段,就是靠著各種刺激政策把危機往后推,都想熬到別人撐不住先爆。

哪個大國爆了,剩下的國家就可以上去瓜分尸體和資產包給自己續(xù)命,美股歐債中房莫不如此。

所以大家都在不斷的護住自己的泡沫,嘗試去戳破別人的泡沫,只是至今誰都沒有成功。

這也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人變得越來越窮,現在又一次走到某個時間節(jié)點了。

我們總說資產價格是船,貨幣發(fā)行是水。水漲才能船高,只有水放多了把泡沫吹大了,才能延緩破裂。

泡沫經濟的本質是財富再分配的游戲,前期能產生多少財富,破裂就會造成多少虧損。

泡沫終究如夢幻泡影,規(guī)模大到一定程度,貧富差距就會分化到極致,造成底層購買力缺失。

破裂之后如果沒有外部資金注入或者轉移支付填補這部分虧空,那就必然導致大蕭條。

正如我們之前寫的一樣,這里《我們正站在一場大蕭條前夜》。

看看標志性指標美國貧富分化情況吧,和大蕭條前夜又有什么區(qū)別?

要知道歷史上每次美國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財富的結果都不太好。

第一次首先發(fā)生了1929年大蕭條,隨后發(fā)生了二戰(zhàn)。

第二次是2007年,08年的時候發(fā)生了那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靠大放水續(xù)命到現在。

第三次就是現在。

08年那次危機全球主要央行還有貨幣和財政刺激空間,這次新冠疫情大放水用盡貨幣政策以后還剩下啥?


尾聲 :

如果你看過那本著名的《兩次大危機比較》,又看過特朗普最近的講話,會發(fā)現一件有意思的事兒。

1928年柯立芝在國情咨文里說:“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他說的就是咆哮的20年代。

整個二十年代那十年通過分期付款還有各種寬松和金融創(chuàng)新,榨干了老百姓最后的血汗。

1929年10月,美股暴跌,金融危機全面爆發(fā),大蕭條就悄悄的這么來了。

同樣的,最近特朗普競選演講的時候也說:“我們成功創(chuàng)造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好的經濟”。


伴隨的是因為新冠疫情美聯(lián)儲大放水,窮人失業(yè)率新高,富豪們股票也漲到了新高。

感覺真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啊。

后面我們注定會經歷即將到來的大危機時代,大家還記得我們之前在那篇《通脹以后就是債務崩塌》里面預測的時間節(jié)點么?

2022年之后會發(fā)生啥來著?2022年初上證指數會創(chuàng)歷史新高,后面盛極而衰,金融危機開始

不過幸運的是這次我們生在中國,我們有全球最大的貨幣和財政刺激空間,國家也已經為此準備很久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不管是目前不計成本的扶貧,還是往不發(fā)達地區(qū)轉移支付。

甚至最近提出的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都是在為泡沫破滅后的蕭條期做準備。

要知道目前全世界主要國家只有中國在不斷通過轉移支付扶貧,向底層不斷注入購買力,其他主要國家都沒有做這個動作。

為啥要搞扶貧和精準脫貧呢,其實就是為了補充底層的購買力,擴大國內消費群體,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

一個富人在社會天價消費也就那么多錢,但如果這個100是由20個5萬組成的,消費潛力是遠超一個擁有100萬財富的富人的。

那為啥要這里又突然提出了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呢?

因為過去蕭條期的經驗告訴我們,那時候國外很可能會豎起貿易壁壘,自己產能還是要自己消化。

所以未來的大方向其實已經非常確定了,基本用幾句話可以總結:

窮人轉移補,富人國內花。進口搞替代,國產要升級。大家個人后面能找到的行業(yè)機會,也都在上面這幾句話里。

最終國家的目標是短期靠轉移補貼提升底層購買力,長期靠科技突圍注入增量。

責任編輯:擱 淺

[ 贊同、支持、鼓勵 ]

贊賞

取消

感謝您的支持,我會繼續(xù)努力的!

掃碼支持
掃碼打賞,你說多少就多少

打開支付寶掃一掃,即可進行掃碼打賞哦

贊賞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是用戶對作品認可!系用戶自愿原則。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

掃描加關注

文章來自網絡,僅代表作者觀點,供網友研討閱讀,不代表本站立場。圖文如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轉載本站原創(chuàng),請注明來自西征網。

推薦閱讀

用微信掃一掃

用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