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style="visibility: inherit;">
微信推送排序規(guī)則改變,第一時間看戎評文章需右下點贊和在看建立深度閱讀關系
戎評音頻丨點擊小程序邊聽邊看
老實講,美國佬不僅“戲”演的不錯,養(yǎng)殖技術也是相當的發(fā)達!
為啥這么說?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從幾天前就開始在神神叨叨中瘋狂預熱即將公布“歷史性重大消息”的美國政府,終于還是憋不住屁了
——就在當天,現任美國能源部長的珍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用一種幾乎激動的語氣向全世界宣布: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一支團隊,在12月5日時成功實現了“核聚變點火”(fusion ignition),創(chuàng)造了歷史!
震驚否?
激動否?
恍惚否?
可控核聚變?。v史創(chuàng)造??!人類自此以后的字典中,將再也沒有了“能源節(jié)約”、“貧窮饑餓”、“環(huán)境污染”??!
當然,這一切壯舉實現的主語還需要加上前綴:美國!
不得不說,這樣的“重大消息”一經公布,那可真的可以說是捅了國內輿論的馬蜂窩。
這些言論中,有“心懷全人類”感謝美國作出巨大貢獻的!
然后,還有那種大拍、特拍美帝國主義馬屁的!
當然,或許是他們眼中的美國“成就”實在是太過偉岸,在理、中、客的指點江山下,除了美帝以外,全世界都成了一個屁!
可笑嗎?悲哀!
還真就是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美國人取得了“歷史跨越性的科技進步”,你一個中國人在那里感謝激動個什么?
睜大自己“感恩”的眼睛好好看看,美國人在發(fā)布這個消息時都說了什么:
這一突破將永遠改變清潔能源和美國國防的未來。
試問,美國的國防,防的是誰?打的是誰?滅的是誰?
在2022年的今天,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恐怕已經不需要筆者再去過多的贅言!
當然,弱肉強食天經地義嘛。
人類既往的歷史告訴我們,在每一次的變革發(fā)展面前,強大戰(zhàn)勝衰弱、衰弱卑躬屈膝乃至于走向徹底的滅亡,從來都是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規(guī)律...
如果非要形容,那只能說是“文明陣痛”。
然后呢?
然后陰謀論出來了,精英聚集的文明美國“又一次”的取得了“中恐輸”的傲人戰(zhàn)績,在“壞消息”下,我們應該瑟瑟發(fā)抖....
我們應該瑟瑟發(fā)抖嗎?
要筆者說啊,如果說誰看到了這條來自美國的“爆炸性新聞”能夠生出一種瑟瑟發(fā)抖的感覺,那么可能性只有三:
1、冬天太冷,衣服穿少了;
2、趕緊測下抗原,你可能陽了;
3、可控核聚變相關的科普知識儲備不足,請繼續(xù)往下看;
咱們先說美國這次瘋狂自夸的所謂“醞釀了幾十年的公告”、“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可控核聚變點火。
筆者先說結論:概念偷換、言過其實、意義不大!
為啥這么說?
從公開渠道信息我們可以獲悉,在此次新聞發(fā)布會上,美國能源部長的珍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不僅宣布了美國可控核聚變點火成功的消息,在發(fā)布會及后續(xù)的報道中,更是著重的強調了以下兩點:
1、美國此次“成功點火”的聚變裝置技術路線,屬于慣性約束聚變裝置,這個路線極大的區(qū)別于當前國際主流的,包括中國在內的磁約束技術路線;
2、在此次實驗中,美國首次實現了人類在可控核聚變實驗中的能量增益問題,即:美國團隊成功驅動產生2.1MJ的激光 點火了聚變反應產生了3.2MJ的能量, 為可控核聚變的商業(yè)化邁出了第一步;
看上去是不是顯得相當的專業(yè)晦澀?
咱們先不管這上面兩點啥意思,反正美國人想要對外“嘚瑟”的潛臺詞已經很明顯了:
1、美國科技樹點對了,其他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的研究國家因為科技樹點錯了,所以都輸定了!
2、在可控核聚變的能量轉換上成功實現輸出>輸入的美國已經事實領先,未來帶領人類走向星辰大海歷史重任的國家,必然是美國!
看上去是不是很絕望?
毫不諱言,如果美國人的真實科研進度,以及當前人類在可控核聚變領域方面的研究格局,真的是如他們所鼓吹的那樣,那么我們恐怕真的應該徹底絕望了!
無他,實在是可控核聚變技術實在太重要了。
鮮為人知,歷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乃至于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的每一次質變飛躍,其本質從來都是能源轉換的革命
——百萬年來,我們的祖祖輩輩其實一直都在燒“火”,用木頭燒火、用煤炭燒火、用石油、天然氣燒火....
1kg干松木的熱值,是19045KJ。
1kg標準煤的熱值,是29307KJ
1kg原油的熱值,是41816KJ
....
每一次“燃料”的能量密度提升,都意味著時代的進步,而每一次進步所帶來的轉變,都是人類文明的蛻變!
但是,正如木柴支撐不起蒸汽時代的能源需求密度,煤炭支撐不起電氣時代的能源需求密度,在當前世界愈加龐大的高密度能源需求下,傳統石化能源的不堪重負,正在動搖人類文明!
溫室氣體的大量排入,使得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重。
硫化合物的大量產生,使得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成為發(fā)展路上不可回避的“死命題”!
傳統化石燃料以及與之相關的動力裝置,不僅從根源上禁錮了人類走向廣袤宇宙的可能性,其從本質上就存有的短期不可再生性,更無異于對整個人類文明進行了鎖死!
破解之路在哪里?愛因斯坦告訴了我們答案:
E=mc2。
這個公式什么意思?
如果粗糙一點解釋的話,我們可以認為萬物皆有能量,只要速度(C)夠快,那么物質質量(M)所釋放出的能量(E)將是驚人的!
然后,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德國科學家哈恩和斯塔斯曼在1938年利用中子束轟擊鈾原子,成功的制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工核裂變。
然后,還是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德國科學家漢斯
.....
而當核裂變與核聚變的實驗室觀測就原理相繼得到證實之后,后面所發(fā)生的“劇情”大家恐怕都不陌生了
——僅僅就在第一次實驗室環(huán)境下的人工核裂變實驗被成功觀測的7年后,日本廣島遭到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核爆!
那一年,單位質量威力2000萬倍于TNT炸藥的高能物質反應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力量,可謂震撼了世界...
當然,裂變只是一個開始。
1952年11月1日,當一個名為“麥克”的人類歷史首個核聚變裝置成功爆炸的那一刻,世界震驚了!
同等質量,核聚變的能量釋放是核聚變的4倍;
與核裂變相比,核聚變裝藥沒有臨界質量限制,材料利用效率更高;
與核裂變所需的釷(Th)、鈾(U)、钚(Pu)等放射性材料儲量貧乏有限所不同,核聚變所需的氘、氚總量近近乎于無限,地球每一升海水中僅僅是氘的含量就有0.03克,倘若使其參與聚變反應,其所產生的熱值,等同于300升汽油所產生的能量;
當然,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核裂變會產生放射性污染,核聚變則不存在放射性污染,相較之于“核裂變”,核聚變無論是從戰(zhàn)爭的預后重建還是能源利用開發(fā),都具有碾壓優(yōu)勢;
不過,歷史的發(fā)展就是如此的“戲劇化”。
當1951年世界第一座實驗性裂變反應核電站之后,有關“可控核聚變”的商業(yè)化暢想,便已經被提上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日程。
然而,如今整整71年過去了,雖然在這71年間,有關“可控核聚變”的最新進展被不斷刷新,但是一個似乎永遠無法突破的“50年”,卻猶如巨墻一般的橫亙在人類邁向核聚變的光明未來間!
是什么限制了可控核聚變的發(fā)展?答案就兩個字:
容器!
相較于炸藥都能引爆的核裂變而言,核聚變的發(fā)生是需要原子彈裂變爆炸所產生的高溫高壓來引爆的。
但是很顯然,目前地球上并不存在一種能夠承受原子彈爆炸時所產生的高壓且持續(xù)平穩(wěn)運行的容器!于是我們看到,在容器的抗壓性無法滿足條件的情況下,人類轉而向“提高溫度”的思路進行了研究...
于是乎我們看到,在15000攝氏度的原子彈爆炸中就能成功實現氫彈爆炸的不可控核聚變反應,為了實現“可控”,不僅最低的點火溫度被一路提升到了2000萬攝氏度,其持續(xù)反應的溫度,更是被提升到了5000萬攝氏度!
地球上存在如此耐高溫的材料嗎?答案是否定卻又肯定的。
無他,只因目前人類科技針對可控核聚變的“容器”思維,我們與其說是材料,還不如說是方式,三種方式:
1、引力約束。
引力約束簡單的講就是模擬太陽的環(huán)境對核燃料進行聚變。但是很顯然,人類目前既不能制造出如太陽一般具有強大引力的大質量物體,也不能制造出能夠制造強大引力的機器裝置,因此這條目前僅存在于理論上的方式暫且不談。
2、磁約束
磁約束簡單的講就是通過高溫加熱將氘[dao]、氚[chuan]等聚變燃料電離成等離子體。這樣,質子不再被電子包裹著,而是在"赤裸裸"地做高速熱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快,于是兩個質子間發(fā)生碰撞的概率越高,當能量足夠時便會發(fā)生核聚變反應。
但是如何盛放如此高溫的等離子體呢?
要知道任何物體碰到數千萬攝氏度的高溫都會瞬間氣化。于是科學家想到,既然質子帶正電,那么可以用磁場來限制質子運動,避免接觸到容器,于是發(fā)明了各種裝置,其中一種效果特別好的裝置叫作"托卡馬克"。
“磁力約束法”,由前蘇聯核物理學家阿爾奇莫維奇,在1968年所提出,此前中國屢創(chuàng)紀錄的東方超環(huán)、環(huán)流二號,即屬于此類裝置。
3、慣性約束
該種約束方式的基礎理論依據來自于牛頓第三定律(F=-F'),即: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時在同一條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而落實到目前具體的主流操作方式,則是通過將多臺超大功率的激光器對封裝著核燃料的小球同時發(fā)射高能激光使得小球表面會瞬間向外等離子化,在力的相互作用下,其內部瞬時產生的反作用力將猛烈的向內擠壓核燃料并誘發(fā)核聚變反應。
“慣性約束法”,由我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于1964年所獨立提出并奠基。美國此次所謂的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國家點火裝置”,以及我國早在90年代就已經成功實現了大功率小型化的“神光裝置”,即屬于此類。
看到這里大家是否覺得哪里不對味了?感情美國人此次所謂的“歷史跨越性的科技進步”,方式方法竟然是偷師中國!
那么問題來了,早在90年代就已經在慣性約束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為何會被美國人捷足登先?
對于這個“命題”的真?zhèn)螘呵覕R置,筆者就想問一句:
美國人究竟干了啥,怎么就“捷足先登”了?
誠然,在可控核聚變的戰(zhàn)略發(fā)展上,我國目前確實側向于以東方超環(huán)、環(huán)流二號為代表磁約束技術路線為主的發(fā)展思路,并已經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科研優(yōu)勢!
但是劃重點的是,我國從來堅持的都是兩條腿走路。
在我國的可控核聚變慣性約束技術路線中,于1985年建成使用并將我國在領域的技術水平推到了世界先進行列的神光Ⅰ、于2001年建成使用并由數百臺套激光單元和組件集成的,瞬時功率超過了當年全國發(fā)電量總和數倍的神光Ⅱ、以及于2015年建成使用,并一舉將中國拉升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激光驅動器可控核裝置擁有國的神光Ⅲ等等讓全世界垂涎的“黑科技”裝置咱們都不去提!
就說早在2017年我國就已經開工建設,并且至今依舊處于“神秘”狀態(tài)的第四代高功率激光試驗裝置神光Ⅳ。
他的設計總輸出功率為2MJ,包含高達288路的高功率激光束!
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此次實現核聚變突破國家點火裝置,近200臺激光器的才產生192束高能激光....
當然,或許就算是如此也有人偏偏就要說美國牛掰!無他,人家美國畢竟率先實現了能量凈輸出的“商業(yè)化問題”!
兩個字:放屁!
首先,美國此次所謂的首次實現了人類在可控核聚變實驗中的能量增益問題純粹概念偷換的春秋筆法!
在美國能源部的新聞發(fā)布中,他們宣稱美國科學團隊使用能量為2.05兆焦的激光束去照射了核燃料球,得到了3.15兆焦的能量。然而在實際中,他們卻使用了多達192臺的大功率激光器,電容器組總計422 兆焦的能量去進行照射!
而在此之外,考慮到電容器充電損耗及后續(xù)各種光電轉換損耗因素影響,美國此次所謂“成功聚變點火”的實際耗能只會更大!
那么,真實的數據又是多少?
倘若只是單純計算激光器耗能的話,那么美國此次實驗的產出投入比不到0.6%!
如果再算上各種損耗,諸如核燃料球及各種裝置的制造能量損耗的話,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的縮小!
換一句話講,用100度的電去發(fā)低于0.6度的電,這就是目前美國人的所謂“突破”!
當然,看到這里可能有人要疑問了:
核聚變的難點不就是在“點火”,耗能高不怕,只要火種灑下了,那么后續(xù)的聚變反應不就順帶實現了?
很不幸,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這樣的思路放到氫彈引爆上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不需要“控制”,所以一把火扔到柴堆中就可以任由它燒!
但是“可控核聚變”是什么?關鍵在于可控。
于是我們看到,為了實現可控,在激光慣性約束法中,每一顆被激光照射的“核燃料球”都只有芝麻粒大??!
顯然,一顆芝麻粒是不能被榨出一桶油的,因此在激光慣性約束法的“商業(yè)化運營”中,所要求的是一顆接一顆的核燃料球在成功產生能量之后,接著驅使聚變裝置去點燃下一顆!
然而,美國人又實現了什么?
他們用100度的電,去發(fā)0.6度的電!需要支撐下一顆核燃料球燃燒的,高達94%的能量缺口,他們難道可以憑空補上去?
當然,這還不是最絕的。
就是這樣一場被美國政府稱之為是“歷史性跨越”的實驗,最讓人無語的地方還是他們宣布因為瞬時功率過大,相關的樣本和設備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換一句講,就是對于這場實驗,美國人想說啥,那就是啥!
事情到這里就真相大白了:
美國此次所謂的“首次核聚變點火”,不過是春秋筆法下選擇性隱瞞的,由美國政府公然參與并發(fā)布的,不知道是處于何種政治考慮的假新聞!
不過,所幸的是面對如此赤裸裸的謊言,歐美科學界并未操守盡喪。
當美國能源部長言之鑿鑿的宣稱“歷史跨越”已經到來時,作為本次所謂“成功實驗”的主角,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主任的金·布迪爾(Kim Budil)公開表示:
某種意義上,一切都在改變,一切又都沒有改變,如果說我們距離廣泛、實用的核聚變還有多遠,那么我認為可能還需要幾十年!
此外,英國牛津大學物理學教授賈斯汀·沃克(Justin Wark)在接受《衛(wèi)報》采訪談及此次所謂的“跨越性成果”時,同樣表示:
NIF(國家點火裝置)只是證明了在實驗室中產生核聚變是可能的,然而,制造像商業(yè)反應堆這樣的東西需要克服的障礙將是巨大的,無法估量的!
那么問題來了,美國政府為何要選擇在如今這個“節(jié)骨眼上”匆忙造假呢?
責任編輯:擱 淺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