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偏僻的湘西小城,一方紅色圣土。
冬雨,從天空而灑。通道轉兵紀念館廣場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五人的巨型紅色群雕巍然矗立。仰望紅色群雕,撫今憶昔,無限感慨。中共中央長征途中在通道召開的緊急會議(史稱“通道會議”),采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放棄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進軍路線,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巴ǖ擂D兵”,實現(xiàn)了中央紅軍長征偉大轉折的開端。
歷史很難假設,但真相永存。湘江戰(zhàn)役后,紅軍雖絕地重生,但損失慘重,全軍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湘江一江鮮血給幸存者帶來空前的悲痛,紅軍將士們開始思考:仗還能打得下去嗎?紅軍還要這樣走下去嗎?
在苗兒山山腳下,仰望雨霧中的老山界,眼前仿佛閃過一幅湘江之戰(zhàn)后的畫面:冬已漸深,寒冷的空氣撲簌簌地來了。中央紅軍拖著湘江血戰(zhàn)后極度疲憊的雙腳,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艱難翻越連綿起伏的高山,向通道前進。
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作為黨的首腦人物,博古親眼目睹湘江之戰(zhàn)的慘烈,他深感責任重大,可又一籌莫展,痛心疾首,在行軍路上,拿著一支手槍朝自己瞎比劃,“想去見馬克思”。雖然經(jīng)過聶榮臻的勸說恢復了理智,但不懂軍事的他,束手無策,無計可施,仍然把希望寄托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上。李德唉聲嘆氣,也無可奈何。因此,渡過湘江之后的中央紅軍繼續(xù)沿西延、龍勝山區(qū)向湘西前進。
“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伍修權曾在《七律·歷史轉折》中這樣寫道。經(jīng)歷了湘江戰(zhàn)役的慘烈,紅軍對長征的前途充滿了疑問?!氨己翁??”正是他們當時所思索的問題。
通道轉兵紀念館陳列的史料記載,蔣介石企圖把中央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地區(qū)的計劃宣告破產(chǎn)后,立即部署新的“追剿”計劃,先后調(diào)集16個師,并修筑了4道防御碉堡,在廣西以北、湘西以南擺開了一道孤形陣地。如堅持北上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的原定方針,剛經(jīng)歷湘江鏖戰(zhàn)遭到重大損失的中央紅軍,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1934年12月11日,中央紅軍占領通道縣城。
沿著紅軍長征線路進入通道,一路上可謂“山路十八彎”,蜿蜒崎嶇,險情頻現(xiàn)。俗稱“一腳踏三省”的湖南省通道縣,位于湘、桂、黔交界地帶。
“樹三十面征旗,召來豪杰英雄,虎豹威,熊羆猛,吊民伐罪,只鼓一氣渡黃河。”這是1861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大軍從廣西取道通道寫下的句子。語雖豪邁,但終不免折戟沉沙的悲劇命運。73年后,紅軍在“通道”之后將會通向什么地方呢?
通道轉兵紀念館一份留存的電報,說明了當時中央紅軍的處境已是岌岌可危。《朱德關于各軍團縱隊11日西進的命令部署》稱:“綏寧已到敵六十三師,其六十二師亦將續(xù)到。有由綏寧向通道截止我軍可能。桂敵廖部昨已進入馬蹄街……企圖利用由南向北大道向我側擊……”
歷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實事求是永遠是我們奪取革命勝利的一把“金鑰匙”。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誰在振臂一呼?當時已“靠邊站”的毛澤東,不計個人得失,在革命的危急關頭,第一個站了出來。
通道轉兵紀念館展廳墻壁上的《到哪里去?》《行軍方向之爭》《據(jù)理力爭》的油畫,藝術刻畫了為挽救紅軍,找到革命生存的“通天大道”情景。此時,焦急萬分的毛澤東,在行軍中不時與一些中央負責人和紅軍高級將領交流看法。
歷史,是由人創(chuàng)造,而一切難關險境,都在鍛造著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
時任紅三軍團四師政委的黃克誠大將記得清楚:“毛澤東同志先同王稼祥同志交換了意見,并提出需要認真考慮軍事路線的是非問題,得到了王稼祥同志的贊同。接著毛澤東同志又說服了張聞天等其他幾位中央主要領導同志?!?/p>
大廳展柜里陳列著康克清的回憶文章,“出了老山界,來到湖南境內(nèi),不久走到通道縣的一個村子里……中革軍委在這里臨時開會,研究下一步紅軍行動的計劃。這是個十分重要的會議。在群眾的強烈呼聲、老總和周恩來的推動下,會議破例請毛澤東參加”。
讓我們記住這個日子:1934年12月12日。當日晚,在湖南省通道縣城恭城書院,一場與紅軍命運生死攸關的臨時軍事會議在這里召開。書院屋內(nèi),兩張拼接而成的桌子、7把有座次排名的椅子和一個炭火盆,重現(xiàn)了88年前那場改變歷史的重要會議的場景。
參加會議的有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李德,列席會議的有毛澤東等中央政治局領導成員。會議由周恩來主持,決定紅軍的前進方向。
李德在《中國紀事》一書中寫道:“在到達黎平之前,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在談到原來的計劃時,我提請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面戰(zhàn)略要地急趕的周部和其它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后轉向北方,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創(chuàng)立新的根據(jù)地?!?/p>
歷史記住毛澤東在“通道會議”上的講話:“蔣介石早已布下重兵,張網(wǎng)以待,‘請君入甕’,再繼續(xù)去湘西,只能是自投羅網(wǎng),自找絕路?!本靡咽t軍指揮權和黨內(nèi)發(fā)言權的毛澤東,在會上發(fā)了言,他要求改變行軍路線,否定“三人團”最初的計劃。會上,李德與毛澤東激烈地爭論起來。
88年前,毛澤東那渾厚的湖南口音回蕩在會場內(nèi)外:“共產(chǎn)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p>
讓我們回溯歷史長河深處,聆聽毛澤東的真知灼見:“為什么一定要去鉆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當前形勢下,絕路逢生的唯一辦法是,惟有立即向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爭取打幾個勝仗,使部隊得到必要的休整,再尋找戰(zhàn)機,扭轉戰(zhàn)局,獲得主動?!?/p>
萬里求索“實”作舟。王稼祥、張聞天堅決支持毛澤東的建議,在決定大政方針的“三人團”中,周恩來明確表示采納毛澤東的建議。于是,與會多數(shù)人贊成毛澤東的意見,毛澤東的建議被通過了。李德見自己的意見被否定,不等會議結束,便憤然離開了會場。博古因部隊受損,也不得不承認只有先西入貴州,然后再北上,“才有可能遇見很小的抵抗”,可以減少紅軍傷亡。
恭城書院展廳陳列著一盞紅軍使用過的馬燈。當年,就是在這盞馬燈微弱的燈光下,完成了通道會議這部“曠世之作”。那一刻,燈光仿佛亮了起來,照亮了黑夜,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
世事如棋局局新。當日下午19時30分,中革軍委發(fā)出了西入貴州的電報,并特地標明“萬萬火急”電令。是日,軍委又向各軍團、縱隊發(fā)出電令:“迅速脫離桂敵,西入貴州,尋求機會,以便轉入黔北?!?/p>
拂曉,天邊泛起一抹魚肚白。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轉兵西進。一路由通道的縣溪,進入靖州的新廠、平茶,然后由新廠、平茶分兩路進入貴州;另一路由通道的播陽,進入貴州的洪州,向黎平進軍?!巴ǖ擂D兵”,把幾十萬追擊的敵軍統(tǒng)統(tǒng)拋在湖南西南地區(qū),使敵人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破滅。
時間的流逝也許會讓這些歷史細節(jié)變得模糊,卻永遠不會抹去歷史事件本身的光芒。劉伯承元帥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敘述這段歷史情況時說:“正是在這危急的關頭,毛主席挽救了紅軍……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所剩3萬紅軍的前途只有毀滅?!?/p>
“通道會議”的意義,隨著歷史的進展而愈來愈顯示出來。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從實際出發(fā),獨立自主解決了“出路”問題,在危難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革命。
“通道轉兵”成為中央紅軍長征偉大轉折的開端。
遠處寒煙如織,薄霧輕籠,似給雨披了層輕紗,搖曳在云煙之中。行走在通道的山水間,聆聽穿越時空的回聲。我們不禁感慨萬千,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正因為堅持了實事求是,中國革命才一步步走向勝利……“通道轉兵”便是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