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陡門大捷紀念館展廳內景。 韋祥祥供圖
1939年1月21日凌晨,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在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的帶領下沖進官陡門偽軍據點,從開始攻擊到結束戰(zhàn)斗用時8分鐘,連同清掃戰(zhàn)場也不過20分鐘。此次戰(zhàn)斗在敵人心臟地帶上演“虎口拔牙”,狠狠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人民的抗戰(zhàn)信心和斗志。
新四軍挺進蘇南后,日軍在蘇南地區(qū)以交通網為基礎構筑封鎖線,在封鎖線內又建立了眾多據點,企圖以此來壓縮新四軍的活動范圍。日軍的封鎖線和據點構成了棋盤式布局,而官陡門據點就處在棋盤中心位置,粟裕稱其“恰恰和象棋盤中心卒前面的渡河點一樣”。
官陡門位于安徽蕪湖東北郊,是一個小鎮(zhèn),東西街道不過百米,南北方向上扁擔河穿鎮(zhèn)而過,一座百米長的小木橋連接河兩岸,小鎮(zhèn)四周河網密布,溝汊縱橫,地形險要。距離官陡門不到3公里處有一座日軍機場,有日軍重兵駐守;而官陡門作為日軍守衛(wèi)機場外圍的重要軍事據點,也駐守有300多名偽軍。
為加強官陡門據點的防御,日軍沿河兩岸修筑防御工事,設置多層鐵絲網、障礙物和掩體戰(zhàn)壕。官陡門南面4公里的永安橋、北面5公里的年陡門也均有日偽軍據點。遇有緊急情況,半小時之內,各方守敵就能馳援。此外,從附近機場起飛的敵機不到兩分鐘就可以飛臨官陡門,進行低空掃射、轟炸。
為打破日軍的分割、封鎖和分區(qū)“掃蕩”,爭取戰(zhàn)場的主動權,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粟裕經過充分醞釀和周密籌劃,決定率第2支隊第3團遠程奔襲,直插敵人的心臟地帶,一舉拔掉官陡門據點。
為打好這一仗,早在1939年1月初,粟裕就派偵察員摸清了官陡門地形和敵人兵力部署,并進行了幾次夜間戰(zhàn)斗、白刃戰(zhàn)、河川戰(zhàn)、街市戰(zhàn)演習,做好了充分的戰(zhàn)前準備。
18日清晨,粟裕對參戰(zhàn)的第3團官兵做了簡短動員,繼而率部從宣城貍頭橋出發(fā),沿著丹陽湖東岸冒雨迂回向北行進25公里,而后停止行動,隱蔽休整宿營。19日下午,粟裕組織部隊悄悄上船,隱蔽向西渡過丹陽湖。21點,部隊棄船翻過堤壩,改乘預先準備好的船,繼續(xù)沿內河向西行進。3個小時后,部隊秘密行進到第二個預定集結地點——距官陡門約40公里的一個村莊。部隊決定在此處進行隱蔽集結,等到20日夜繼續(xù)西進。
20日中午,粟裕召集排以上骨干,逐一分配作戰(zhàn)任務,要求大家在20分鐘內完全解決戰(zhàn)斗,并迅速集結準備撤退。傍晚,粟裕下令進攻官陡門。部隊冒著凜冽的寒風繼續(xù)向西疾進,于20時到達青山和黃池兩據點間的亭頭鎮(zhèn)。
按照戰(zhàn)前部署,粟裕派兵從南、北兩面向青山和黃池的敵人據點隱蔽前進,以阻擊增援之敵,保護部隊回撤時的安全和攻擊部隊的側翼安全;攻擊部隊則繼續(xù)在夜色掩護下長途奔襲,直逼官陡門。
21日凌晨2點,部隊行至離官陡門不到10公里時,遇到一條河。由于擔心渡船已被敵人封鎖,粟裕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多繞5公里的距離,走陸路。
為了把繞路的時間搶回來,粟裕命令部隊發(fā)揚勇敢戰(zhàn)斗、不怕疲勞的作風,跑步急行軍,必須趕在天亮前發(fā)起攻擊。部隊借著夜幕疾進,巧妙地繞過敵據點,終于在21日凌晨4點趕到距官陡門約2公里的王石橋,占領了沖擊陣地。
按照作戰(zhàn)計劃和任務部署,攻擊部隊分成兩部分展開:粟裕率主力沿扁擔河西岸北進,另一部則沿河東岸北進,對官陡門據點形成包圍夾擊之勢。部隊貼著堤壩隱蔽前進,在距官陡門據點幾百米時,突擊隊派出尖兵進行攻擊前的偵察。
根據偵察員報告的情況,粟裕果斷發(fā)出行動命令。突擊隊匍匐前進,逐漸向官陡門據點靠近,第二梯隊緊隨其后。當突擊隊運動到距敵不到30米的鐵絲網前,正拉開障礙物時,觸響了警鈴。粟裕命令部隊立刻發(fā)起進攻。不到2分鐘,攻擊部隊就順利突破鐵絲網和其他障礙物,沖了進去。還在睡夢中的偽軍大部分來不及抵抗就被解決了。
這時,河東岸也響起了槍聲。趁敵人驚慌失措之際,粟裕指揮部隊沖向河邊,快速奪取小木橋,然后過河協助東岸部隊,一舉攻占了偽軍司令部。戰(zhàn)斗僅用8分鐘,連同清掃戰(zhàn)場共用20分鐘。等周圍據點的敵人反應過來時,粟裕已率領部隊安全回撤。
奇襲官陡門,新四軍大獲全勝,以輕傷兩人的代價,殲敵200余人、俘敵57人,繳獲了大批槍支彈藥和軍用物資,挫敗了日偽軍對蕪湖、當涂等地實施分割、封鎖的計劃。粟裕所寫的戰(zhàn)斗報道《蕪湖近郊的奇襲》,發(fā)表在1939年10月7日的《新華日報》上,后被收入《新四軍在茅山》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