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原創(chuàng) >時事評論 >瀏覽文章
其實我真的不想寫這一篇文字,因為我希望他活下去,健健康康,長命百歲,見證中華之崛起,世界之大同。
可他終究還是走了,和共和國的那些建設者、鑄劍人們常伴在一起了。
這幾年,共和國的那些科學工程界的巨星們漸漸隕落,于敏、程開甲、顧方舟、彭士祿、袁隆平......那些幫我們鑄造倚天長劍的人,那些幫我們消滅傳染病的人,那些讓我們吃飽飯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了。
我常說,我們中華民族的神話傳說中的那些人物,都不是從天而降的天神,而是從群眾中站出來的英雄,都是為天下蒼生做出巨大貢獻的“人”,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筑造房屋的有巢氏、造字的倉頡、造舟車的黃帝、養(yǎng)蠶繅絲的嫘祖、治水的大禹、嘗百草的神農......他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人。
我是個唯物主義者,但我知道,在我國的神話體系中,沒有為家國做出貢獻,沒有守護過一方黎民的人,是不配封神登仙,是不配化作山川河岳、日月星辰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他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2021年3月10日,91歲的袁隆平在水稻田里摔了一跤。身體引發(fā)不適,他于4月7日轉到長沙住院治療。此后,他再也不能回到工作了半輩子的水稻田了。
2021年5月9日,這片袁隆平摔倒的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基地,袁隆平院士的“超優(yōu)千號”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進行現(xiàn)場測產驗收,最終測得平均畝產1004.83公斤。
他活著,是為了讓多數(shù)人更好的活。
袁老出生于1930年,那是一個山河破碎、國家危亡、民不聊生的舊世界,在民國所謂的“黃金十年”中,一年就可以餓死數(shù)百萬人口,農村餓殍遍野,人們啃著樹皮野草掙扎求生,最繁華的上海街頭,也到處有倒斃的尸首。饑餓,是那個時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袁老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爺爺是晚清舉人,父親畢業(yè)于東南大學,曾任國民政府官員,母親是一名英語教師。他原本可以選擇更“體面”、“輕松”的職業(yè)和人生。
但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在大學填報專業(yè)時,19歲的袁隆平與父母發(fā)生了爭執(zhí)。他的父母認為,學農很辛苦,建議填報理工或者醫(yī)學專業(yè),但當時袁隆平有自己的主見。最后,他不顧父母反對,毅然報考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果斷跳進“農門”。
1953年夏天,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yè),被分配至湖南省農林廳,又下派到湖南安江農校,主教遺傳育種學。
他之所以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水稻上,因為他認為與瓜果相比,水稻更能解決當時中國的饑餓問題,他常說:“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不懂餓肚子的難受”。
1960年7月,袁隆平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fā)現(xiàn)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shù)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1966年,三系雜交水稻的發(fā)現(xiàn)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fā)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屬于袁隆平的那扇大門的漸漸開啟了。
1970年,正值野生稻抽穗揚花之時,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農場的一片水坑沼澤的低洼處,發(fā)現(xiàn)了一株非常合適的稻谷。當時他正在北京匯報工作,聞訊立刻趕回三亞。通過檢測,他確定這三株水稻就是花粉敗育的野生稻。他為這株寶貝取名“野敗”。
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1973年年10月,袁老發(fā)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96年,農業(yè)農村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后,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xiàn)。隨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1976年以來,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谷8.5億噸。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yǎng)活約8000萬人口。
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fā)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xié)作組?!爱敃r歐美、日本等都在開展相關研究,但只有我們應用到了大面積生產中?!痹∑降墓ぷ黝I先全世界。
1999年,一顆小行星被中科院北京天文臺被命名為“袁隆平星”,被發(fā)現(xiàn)時,它的編號是1996sd1,其中,sd恰好是水稻中文發(fā)音的字頭。
袁老是一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科學家。
“比如我們做育種的,要對遺傳學這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掌握深厚;我們是學應用科學的,要實干、苦干,才能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電腦技術都很重要,但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上也種不出水稻,你只有在試驗田里才能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p>
袁老是個細致嚴謹?shù)目茖W家,特別是對于重大科研項目,從種子的生產、播種、栽培,到水肥管理、田間管理,每一個細節(jié)他都過問。測產時,每株有多少個穗子、每個穗子上有多少粒,這些數(shù)據(jù)他都要跟蹤。他對數(shù)字非常敏感。數(shù)據(jù)匯報上來后,很快就會算出產量。
這就是當代“神農氏”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tài)度,科學,就是“實事求是”。
袁老一生最關心的就是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最關心的就是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他把糧食安全,看得極重。
他常說:“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他還常說:“一粒糧食可以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袁老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年輕人從事農業(yè),研究農業(yè)科學,2002年的時候,他說:“我希望更多青年從事現(xiàn)代農業(yè)!青年農民是國家的希望,現(xiàn)代農業(yè)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識青年?!?/p>
袁老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里的超級雜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掃把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閑地納涼;另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的夢。這就是我的中國夢?!?br/>
他真的是“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
他倒在了追求理想的路上。
年輕人們悼念他,送別他,為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久久不愿離去。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為人民做牛馬的人,人民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山陵崩摧,星歸河漢,他們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看著我們,他們在新中國的英靈殿中看著我們。
他們終將離開我們,羅輯終將交出他的劍柄,我們不能一輩子、數(shù)輩子站在他們身后,我們終將站出來,接過他們的劍柄、鐮刀、錘子和火種。
他們在沒有路的時候,用血汗、智慧和生命,幫我們開辟出了這條路。
如今我們有了路,就得努力向前,不可懈怠。
走到沒有路的時候,我們也得為后人開路。
這就是華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秘密”。
責任編輯:擱淺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