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白宮內的總統辦公桌。
建國以來,美國共有4任總統遭到彈劾:第17任、第37任、第42任和第45任。
不同的是,前三位只受到過一次彈劾。
與彈劾案相比,背后的故事更加有趣,比如:
在北方軍占領田納西后,約翰遜這個南方民主黨人為啥能當上美國總統?
擊垮尼克松的只是水門事件而已嗎?“星期六之夜大屠殺”說的是件什么事?
克林頓憑什么逃過大劫?
文:田碩
來源:瞭望智庫(zhczyj)
1
安德魯·約翰遜
一票之差,保住職位
*要統一,但得白人至上
第一位被正式彈劾的美國總統是第17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
美國第17任總統安德魯·約翰遜。
約翰遜出生于北卡羅來納州(當時屬于美國南方),三歲喪父,自幼家境貧寒,從未上過學,后隨母親和繼父全家移居田納西州,在那里當裁縫。
他成了堅定的民主黨人,從最基層起步,影響力越來越大,先后當選為格林維爾市參議員、市長,田納西州眾議員、參議員,國會眾議員,田納西州州長,田納西州(南方州)國會參議員等。
在南北戰(zhàn)爭中,他是唯一一位支持聯邦和林肯、大力抨擊南方的南方參議員。戰(zhàn)爭爆發(fā)后,所有南方州的參議員都已退出國會、撤離華盛頓,他留了下來。
北方軍占領田納西州后,約翰遜出任田納西州的軍管總督。1864年,獲得林肯信任的約翰遜成為美國副總統。1865年,林肯遇刺,約翰遜繼任總統。
然而,約翰遜是個白人至上主義者,并不認同北方的廢奴政策,之所以留在北方支持林肯,只是為了維護美國統一。上臺后,約翰遜同情南方的立場(他曾兩次擔任田納西州州長),發(fā)表《大赦宣言》,赦免南方叛亂分子,然后開始推行“南方重建”(reconstruction)政策。
*歧視黑人,激怒國會
約翰遜態(tài)度過于溫和,導致南方出現新的種族主義苗頭。
最初共和黨人的不滿有三條:
一是因為南方州在回歸后立即制定了大量歧視黑人的法律,讓他們認為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蔑視。1865年至1866年,南方各州相繼出臺《黑人法令》(Black Codes),將《解放黑奴宣言》賦予黑人的權利重新剝奪,迫使其重回奴隸身份。
二是在這之后,南方又爆發(fā)了多次白人針對黑人的暴行,其中以1866年前后在孟菲斯以及新奧爾良的暴亂為最甚。
三是因為隨后又有部分前南方政府的領導人被南方人選進國會兩院,如前南方政府的副總統亞歷山大·史蒂芬斯就代表喬治亞州,再次出任參議員。
當時,共和黨還是一個年輕的政黨,成立之初是為了反對奴隸制度,內部激進派希望對脫離聯邦的南方各州進行嚴厲責罰。然而其行動受到了南方民主黨人——約翰遜總統的阻撓,他反對采取激進手段解決南方問題,否決了好幾項議案,認為這些議案干涉了南方各州根據憲法享有的權利。
在1866年的國會選舉中,共和黨在國會參眾兩院取得壓倒性多數,從而可以無視總統的否決,讓自己支持的議案暢通無阻。然而,面對激進派的行動,約翰遜表示要斗爭到底。在1866年《民權法案》上,約翰遜行使了總統否決權,但該法案在參議院再度通過,成為了法律。就這樣,國會和總統的矛盾愈發(fā)激化。
彈劾啟動的最根本原因,是作為民主黨人的約翰遜與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無法在黑人民權和南方重建問題上達成一致、過度使用否決權,以至于激怒國會。
*最后一根稻草,斯坦頓風波
國會激進派想削弱總統的權力,于1867年3月通過了《官員任期法案》(Tenure of Office Act),規(guī)定總統在任免內閣成員和其他行政官員事項上,必須征得參議院的同意,從而使總統難以支配自己的政府管理。
約翰遜認為法律違憲、拒絕執(zhí)行。在8月國會休會期間,他罷免了戰(zhàn)爭部長埃德溫·斯坦頓(共和黨激進分子,約翰遜政治對手),并指派尤利西斯·格蘭特將軍接任。格蘭特無視總統命令,在1868年2月又將職位退還給斯坦頓??偨y大怒,于2月21日再度罷免斯坦頓,任命陸軍少將洛倫佐·托馬斯為新戰(zhàn)爭部長。
3天后,眾議院表決根據憲法向參議院提出對總統的彈劾,并列舉了11條罪狀,其中最嚴重的一條就是違反《官員任期法案》。參議院受理此案,于3月5日至5月26日進行審理。
約翰遜的情況岌岌可?!趨⒆h院內,共和黨占據多數。只要共和黨都贊成通過彈劾案,約翰遜鐵定要下臺。出人意料的是,7名共和黨參議員站在了民主黨的立場上,投了“無罪”票。于是,彈劾案的最終結果是35票對19票。因為一票之差,沒有達到2/3,彈劾案沒有通過。
約翰遜得以完成剩余任期,但是,他的聲名受到很大損傷。1868年大選,約翰遜連黨內提名都沒有獲得,格蘭特將軍當選為新的總統。
2
理查德·尼克松
不等彈劾,提前辭職
1968年,曾在艾森豪威爾手下擔任過副總統、在總統競選中輸給肯尼迪的尼克松,終于重返政壇、在總統競選中獲勝,成為美國第37任總統。
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
*五人被捕,直指白宮
1972年 6月17日,五名男子潛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安裝竊聽器和拍攝機密文件,被警察逮捕。其中一人名叫詹姆斯·麥科德(James McCord),自稱是前中情局雇員。其實,他是尼克松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首席安全顧問,另外四人是反卡斯特羅的古巴流亡分子。
事發(fā)之初,媒體并不重視?!都~約時報》只在極不顯眼的角落刊登了這則消息。更沒人想到此案會牽涉白宮。
但是,《華盛頓郵報》死死揪住水門事件不放,一名被稱為“深喉”(deep throat)的匿名知情人士(后證實為FBI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Mark Felt】)提供線索,將被捕5人與白宮串在了一起。在他們被逮捕后的幾小時內,FBI在其中兩人的通訊錄中發(fā)現了白宮特別助理亨特(E.Howard Hunt)的名字。
*解釋?掩飾?實錘!
尼克松政府幕僚們對此事非常關注。尼克松起初稱這些丑聞不過是政治,報紙文章中充滿偏見和主導,試圖將其淡化。
8月29日,尼克松向全國公眾保證:“在我的指導下,總統顧問迪安先生已在全面調查所有線索。我可以明確地說,白宮的工作人員、管理層、所有在職雇員,他們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與這個離奇的事件有牽連。”
前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John Mitchell),當時是尼克松總統競選連任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否認與水門事件有任何牽連,不認識五位竊賊。8月1日,其中一位水門竊賊的銀行賬戶,被發(fā)現有一張尼克松連任委員會的25000美元支票。
FBI的進一步調查揭示該委員會支付了數千美元的旅行等花銷。尼克松隨后命令白宮辦公廳主任霍爾德曼(H.R. Haldeman)動用中情局阻止FBI對這次潛入行動的資金來源進行調查。9月29日,《華盛頓郵報》登出一篇爆炸性文章,揭露尼克松的心腹米切爾掌握一筆秘密基金,專門用于竊取民主黨人情報的特別行動。
*施壓、銷毀證據,有效嗎?
1973年1月8日,聯邦地區(qū)法院正式開庭審理水門案,主審法官是約翰·西瑞卡(John Sirica),綽號“極刑約翰”(Maximum John)。白宮幕僚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掩蓋真相行動,包括銷毀證據、向聯邦調查局施壓、要求停止調查等。
然而,之后的一系列爆料表明幕僚們已經犯下試圖破壞民主黨及其他人工作、生活并且還撒謊掩蓋的罪行?;魻柕侣讓m法律顧問迪恩(John Dean)等多名白宮高級幕僚受到起訴。連任委員會負責人米切爾辭職。
3月23日,在法官重壓之下,詹姆斯·麥科德開始招供,水門案件出現重大突破。國會水門委員會決定舉行聽證會,深入調查真相。迪恩被傳喚,并透露白宮內部可能有錄音系統。
7月13日成為水門事件的轉折點。國會水門委員會傳喚前白宮高級助理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Alexander Butterfield)作證,他證實尼克松下令在白宮內安裝了24小時運轉的自動錄音系統。
23日,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發(fā)出傳票,要求白宮交出錄音帶,這是總統首次接到這種要出示證據的強制性命令。尼克松援引行政特權拒絕交出,白宮與特別檢察官相持不下。
*“星期六之夜大屠殺”
10月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長理查德森(Elliot Richardson)罷免考克斯的職務。但理查德森拒絕了總統的要求并隨即辭職。司法部副部長拉克爾肖斯(William Ruckelshaus)接任司法部長后,也因拒絕罷免特別檢察官而辭職。最后司法部的三號人物博克(Robert Bork)成為司法部代理部長,才答應罷免考克斯。
此事件被媒體稱之為“星期六之夜大屠殺”(Saturday Night Massacre)。
尼克松動員FBI封鎖特別檢察官及司法長官、次長的辦公室,宣布廢除特別聯邦檢察局,把此案的調查權移回司法部。他濫用行政權力、干預司法公正,引發(fā)了嚴重的憲政危機,招來國民的憤怒和嚴厲指責。
在巨大壓力之下,尼克松被迫同意任命德克薩斯州律師里昂·賈沃斯基(Leon Jaworski)擔任特別檢察官。
31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
迫于壓力,尼克松被迫交出了9盤錄音帶之中的7盤,然而里面卻有18分鐘半的空白。這段空白雖然不足以成為總統不當行為的確鑿證據,但已足以讓人對他聲稱對事件毫不知情的說法產生懷疑。
1974年3月1日,哥倫比亞特區(qū)的一個大陪審團作出判決,立案起訴尼克松的7名幕僚,控告他們串謀妨礙水門案調查,尼克松是案件中“不受起訴的同謀”。
4月18日,法官向尼克松發(fā)出傳票,要求他再交出64盤錄音帶以便對涉案白宮幕僚進行刑事審判。29日,尼克松宣布發(fā)布1200頁的錄音帶文字副本,但里面經過大量剪輯,不能令人滿意。
5月24日,特別檢察官越過聯邦直接向聯邦最高法院上訴(美國訴尼克松案)。最高法院也打破常規(guī)接受了案件。31日,法官再次命令總統交出錄音帶。尼克松啟用總統行政特權,拒絕交出錄音帶,并且這次連文字附本也拒絕提供。
7月24日,最高法院以8對0票一致裁定總統應將帶子交給特別檢察官。30日,尼克松遵循命令,向公眾公開了傳喚的錄音帶,而這盤錄音帶則揭露了尼克松和水門案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掩蓋行動。
與此同時,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于1974年5月9日開始舉行彈劾總統的聽證會,通過各大電視臺直播。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國會司法委員會陸續(xù)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即妨礙司法公正、濫用總統職權和無視國會。
8月5日新上交的錄音帶記錄了尼克松掩蓋水門案的最初階段,從中可以聽到他親自命令下屬讓CIA向FBI施壓,停止后者深入調查水門大樓被侵入案件。這徹底摧毀了尼克松的總統寶座。
7日晚,尼克松與國會共和黨領袖會面,被告知已徹底失去國會的支持,一旦條款在眾議院投票,彈劾通過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尼克松在參議院中支持他的最多只有15票,而彈劾不被通過至少需要34票。
至此,尼克松已眾叛親離,無力回天。8日晚,他在白宮發(fā)表辭職聲明,黯然謝幕。
其實,尼克松的問題根本不在于水門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發(fā)生后,其濫用總統權力各種干預阻礙調查和司法活動,導致了民意的喪失。
畢竟他在1972年大選中成功連任,并且第二任期開始后宣布從越南撤軍結束了越南戰(zhàn)爭,威望達到了頂峰。
發(fā)生了著名的“水門事件”,導致本在群眾中頗受歡迎的他黯然離場,成為第一個辭職下臺的美國總統。
嚴格地說,尼克松的辭職是在眾議院投票表決之前,因此,實際上,還沒有來得及遭受彈劾。
此后,在國會的立法下,總統權力大大受限,之前“帝王總統”(imperial presidency)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3
比爾·克林頓
桃色丑聞,名聲掃地
1992年11月4日,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時年46歲的克林頓擊敗了68歲的老布什,成功當選第42任總統。他入主白宮一年后就開始麻煩纏身。
美國第42任總統克林頓。
在共和黨人的堅持下,司法部任命獨立檢察官肯尼斯·斯塔爾(Kenneth Starr)開始對他調查。
*白水案和瓊斯性騷擾案
克林頓任阿肯色州州長期間,其夫人希拉里與人合伙創(chuàng)辦了一家名叫白水的投資公司。由于經營不善,最后倒閉,并導致數千萬美元政府貸款的損失。有人指責克林頓曾利用州長職權幫助白水公司獲得政府貸款,因此要承擔貸款損失的責任。但是斯塔爾辦公室的調查并沒有什么進展。
于是,斯塔爾逐漸把重點轉向了瓊斯的性騷擾案。曾與克林頓共事的瓊斯,在1994年控告后者,稱其在1991年擔任州長期間對她進行了性騷擾,并提出70萬美元的索賠。然而,過了4年,案件并沒什么進展。
1998年1月,斯塔爾將調查目標對準克林頓和萊溫斯基。
1996年,他成功連任。
*“不適當的關系”?
連任成功后,克林頓政府正在放松狀態(tài),碰巧當時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因為預算問題而與白宮爭斗,凍結了美國聯邦政府預算開支,政府停擺,白宮內空空蕩蕩。這時,克林頓和白宮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邂逅并發(fā)展為情人關系。
他們的關系維持了5個月,外界還不知情,但總統周邊的人卻都知道。1997年4月,萊溫斯基的上司把她調職到了國防部。
然而,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萊溫斯基在五角大樓里認識了琳達·崔普(Linda Tripp),兩人成為閨中密友。萊溫斯基對崔普透露了自己與總統的事情。但她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對話被崔普秘密錄音,為之后秘密的引爆埋下伏筆。
萊溫斯基呈交了書面證詞否認了和總統的一切,又試圖說服崔普幫她圓謊,但崔普不愿冒偽證罪的危險,于是將她的錄音帶拿給了斯塔爾。此外,他又按照斯塔爾的要求,帶上竊聽器與萊溫斯基見面,偷錄了萊溫斯基描述的她和總統關系的整段對話。
在接受瓊斯律師質詢時,克林頓宣誓實話實說,矢口否認他與萊溫斯基有不正當關系。
然而,證據環(huán)環(huán)相扣,爆料步步緊逼。
錄音帶以及萊溫斯基的詳細日記使事情漸漸水落石出。最關鍵的是在萊溫斯基家的衣柜里,在她的一件藍色連衣裙提取到了克林頓留下的DNA。
8月17日,在經過大陪審團近5個小時的質問后,克林頓不得不在電視前向全國民眾道歉,首次承認他與萊溫斯基有“不適當的關系”,并表示為此深感內疚和后悔。一時間輿論嘩然。
9月9日,斯塔爾向國會提交了長達445頁的萊溫斯基案調查報告,并列出了11項足以發(fā)起彈劾的指控。
*逐漸發(fā)酵成嚴重政治事件
這場世界矚目的桃色八卦,逐漸發(fā)酵成嚴重的政治事件。共和黨因此抓住克林頓的小辮子大做文章,擔任眾議院議長的共和黨人紐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把此事提升至憲法層面。
10月5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以21票贊成16票反對通過了要求眾議院對克林頓進行彈劾調查的決議。10月8日,美國眾議院經過激烈辯論,以258票對176票通過決議,授權眾議院司法委員會正式對克林頓進行彈劾調查。克林頓成了美國歷史上第3位接受彈劾調查的總統。
共和黨本以為可以利用此事件在11月的國會中期選舉中多拿幾個席位,然而事與愿違。盡管共和黨仍掌控著參眾兩院,但眾議院中民主黨的席位增加了5席,共和黨則失去了5席,參議院席位不變。
共和黨惱羞成怒。12月12日,共和黨占多數的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不顧民主黨委員強烈反對,通過了4項彈劾克林頓的條款。19日,兩項條款最終在眾議院通過(其中偽證罪以228對206票通過;妨礙司法公正罪以221對212票通過;而在普拉案中的偽證罪以205對229票被否決;濫用職權罪以148對285票被否決)。
1999年1月7日,參議院的審判開始。經過一個多月的審查和辯論,2月12日,參議院舉行全體投票。結果是“偽證罪”以55票反對,45票贊成(全部為共和黨)被否決;“妨礙司法罪”以50票反對,50票贊成(全部為共和黨)被否決。二者均未達到三分之二的票數(67票)。
克林頓絕處逢生,順利結束第二任期。
責任編輯:秋天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