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能力與素質如何,關鍵時刻才是真正的考驗,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懂得“真金不怕火煉”的道理,也知道“是騾子是馬來出拉遛遛”的實踐邏輯。共產黨的干部也是這樣,毛主席曾經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可見干部隊伍對于革命事業(yè)的重要性?,F如今中國有一支龐大的干部隊伍,他們擔負著國家治理與事業(yè)管理的重大責任。責任重大,對干部隊伍素質與能力的要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總體上不允許發(fā)生能力恐慌的事情,德不配位固然不行,能不濟事照樣也是不行。
但現如今中國干部隊伍的狀況仍然還是良莠不齊、反差巨大,這次全國聲勢浩大的抗疫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揭開了這個問題的蓋子,人們發(fā)現,許多地方的干部敢作敢為、敢于擔當,工作思路很寬,工作力度很大,值得肯定與信賴,給政府增添了可觀的公信力;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簡直可用“顢頇無能”四個字來形容,他們甚至連“干什么吆喝什么”這點基本的當官功夫都沒有表現出來,展示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已經讓人們出離憤怒而變成驚訝奇怪了:驚訝于中國官場上居然還有這樣的官,驚訝于中國的干部隊伍建設居然還能長出這樣一些歪瓜裂棗。
其實,干部素質與能力建設歷來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不是這些年沒有著力解決這些問題,而是問題層出不窮。當前個別不稱職的干部之所以有這等拙劣的表演,這是多年積累下的結果,也只是映照出干部隊伍建設的一個側面,不過如同一次“快閃”一般。事實上,在抗疫行動之外,平素混跡官場、在工作中尸位素餐、顢頇無能的人可謂比比皆是。認真觀察一番,我們可以為這樣的干部做如下幾種畫像:
一是上級依賴型
這類官員的基本特點是把上級精神和指示當救命索,一切唯此打轉轉,他們的工作表現是:上級開會我開會,上級發(fā)文我發(fā)文,上級指示我傳達,上級說啥我說啥,總之是上級叫干啥就干啥。他們像大小鸚鵡一般,只是學舌,從不主動積極地結合實際去落實上級的精神與部署。一旦上級的指示與精神空檔缺位,他們就不知道干什么了,或者毋寧說,就算知道該干什么也不能干,免得擔責犯錯。
這種類型的干部表面看起來既聽話,也讓人放心,顯得也很忠誠,簡直如同哈巴狗一樣。但筆者以為,這些人說輕點是老衙蠹一類的官僚,說重一點兒乃是大滑大奸之徒。一旦國家有難、民族遭災,關鍵時刻指望他們保家衛(wèi)國,完全沒有可能。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是文稿依附型
這類干部的突出特點是沒有理論水平、缺少工作思路,平常把心思都用在抓權、抓利益、撈好處上了,對于在其位如何謀其政基本上茫然,開會講話報告都是秘書或者秘書班子寫好了講話稿來念,甚至連大會小會的主持詞都是寫好的了,結果是“開會”變成“朗讀”(有時候還要讀出錯別字)。筆者曾經對這種“官場八股”提出過嚴厲的批評(見筆者文章《比“官場八股”更可怕的》、《領導講話,不念稿子效果會更好》、《“座談會”的演化與兌變》),可惜還是愈演愈烈。
在這種風氣經年累月的熏陶下,或者干脆一點說,在這種習氣下成長起來的干部,一旦離開寫就的文稿,面對鏡頭或現場問答,往往就要辭不達意、結結巴巴了,嚴重一點兒者就出現了人們最近所見所聞的“一問三不知”。
三是裙帶攀附型
這種類型的官員本身沒什么本事,他們之所以能坐在相應的位置上,完全是私人裙帶關系的產物,或者背后靠山的提攜,或者跑送到位,總之是靠關系而不是靠能力與德行上來的。這樣的人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大作為好表現了,關鍵時候捅簍子出丑露乖就在所難免了。
不要以為現代中國的干部隊伍建設中沒有裙帶問題,實際上,這類問題很頑固,尤其在地方與基層痼疾甚深,短時間內還難以根除。
四是姿勢緊跟型
這類人一般工作表現積極,看起來熱情很高、干勁很足,但其實他們心中的真實算盤,則是為了擺足架子以求得上級的青睞與認可,說白了就是為了表現自己而便于向上爬。所以,他們在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安排工作的時候不是追求實際效果,也不想因地制宜、結合實際,而一定要把上級的要求每一項都很充分地表演起來,從成立領導小組加強領導到制訂工作方案,一直到檢查落實督促整改等等,一定要一步不落、一點不差地演出來,而且還要演得精彩、演得靚麗,至于實際是否需要那就不要管了。
至于具體實例,在此筆者只能舉出當年“農業(yè)學大寨”的事情(舉現如今的例子筆者怕要吃不了兜著走)。當年農業(yè)學大寨搞農田基本建設運動,當時筆者生活在東北農村某地,某地小領導們就是擺姿勢緊跟的好手,那家伙,大兵團作戰(zhàn),紅旗招展歌聲嘹亮,硬生生地把黑土地大平原給修成了大寨式的梯田,弄得老百姓心里沒有不罵娘的?,F在有沒有這樣的緊跟、看齊,恐怕還有相當的跡象。
五是修飾包裝型
這類干部是工作上的混混兒,他們對“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一類說教完全不予理會,但他們對自己的事情卻極其上心,所思所想的就是怎樣為自己做主,怎樣依托官場崗位混履歷、混文憑、攢資歷,以“混”當先,以“混”為箴言,干事情就是做做樣子而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混得好,把自身的各種條件攢足攢夠,人事騰挪就有了空間,上升渠道就可以打開。所以,在一些干部履歷中人們可以發(fā)現,有些人二、三年就調換一個崗位,總能以最節(jié)約、最經濟的履歷為自己鋪就發(fā)展之路,以至于十幾年甚至不到十年之內,就可實現人生的騰飛。
至于實際的工作業(yè)績,那就要靠妙筆生花了,或者是自己的妙筆,或者借助他人妙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怎樣解決干部隊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上述這些問題呢?
筆者以為,對此恐怕沒有什么特效藥,指望某張藥方包醫(yī)百病是不可能的;指望某個方案一管到底同樣也不可能。這些問題的產生與發(fā)展都具有多重性、多元性的特點,無法歸咎到具體某個原因、聚焦到某個要點上,而只能追本溯源,透過現象看本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挖根源,從根子上一個一個地治療。總體上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任何時候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中頭等大事,只能在在加強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現現代化建設的大框架內加以解決。
責任編輯:水墨江南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