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雨中有溫情。昨天早上的一場雨,瞬間給京城帶來了一股涼意。在冷雨中發(fā)生的一些小事,卻讓我們感到了來自身邊人的溫暖。他們雖然陌生,卻不冷漠。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卻溫暖著這座城市。
司機鳴笛向他們致敬
大雨傾城,昨天的早高峰異常擁堵。在育慧東路的一個路口,紅綠燈出現(xiàn)故障,馬路上堵得水泄不通。這時,一位小伙子挺身而出,站在馬路中央指揮交通。很快,他身上就濕透了,但路慢慢暢通了。
拍下了這一幕的網(wǎng)友說,上午9點多,天下黑雨正急,她開車經(jīng)過育慧東路與鼎城路交會處時,發(fā)現(xiàn)路邊的紅綠燈壞了,車輛堵成了“一鍋粥”。等了20多分鐘,車還是一動不動。此時,一名穿著黃色雨衣的男子走到路中間,開始指揮車輛。沒穿制服,不是交警,指揮手勢也不專業(yè),漸漸地,車輛動了起來。這位網(wǎng)友說,男子一會兒站在右側車道上,讓左側車輛通行,一會兒又移到左側車道上,讓右側車輛通過,成了一個活動的“紅綠燈”。冰冷的雨水從頭上流到脖子里,很快,男子的褲腳和鞋子就完全濕透了。
更令人感動的是,沒過多久,又有一位小伙子走到路中間,為指揮交通的男子撐起了雨傘。許多司機在順利通過路口后,輕摁喇叭向兩位年輕人表示敬意。當這位網(wǎng)友開車經(jīng)過時,兩人依然在雨中指揮著,此時男子已經(jīng)在雨里站了半個多小時。她感動地說,車多路滑雨大,兩位年輕人不顧個人安危為大家服務,一座城市需要這種正能量。
陌生路人撐起一方天
昨天上午9時20分,雨下得正急。在817路郎家園站附近的人行便道上,一名年輕男子突然暈倒在地。過路的行人見狀,紛紛停下了腳步,有的人撐傘,有的人拿來了雨披,還有人撥打了120。
參與救人的保安李海濤回憶,當時有一名北京電視臺員工跑到電視臺北門的崗亭,著急地說:“有人暈倒了,快去幫忙!”李海濤和同事陳新發(fā)立刻沖進了雨中。
事發(fā)的地點位于電視臺北門西側,距離不過幾十米。李海濤和陳新發(fā)趕到時,發(fā)現(xiàn)幾位路人聚攏在一起,他們伸出手中的雨傘,為暈倒者遮風擋雨。撥開重重的雨傘,李海濤看到趴在地上的是一名年輕男子,約莫二十多歲,上身穿著白色短袖,身下還壓著一個書包。
“我看他臉上有擦傷,口吐白沫,身上的衣服都濕透了,還在不停抽搐,保溫最要緊?!标愋掳l(fā)說,當時氣溫較低,雖然大家?guī)兔蝹悖€是有雨水從縫隙處流下來,于是他趕緊跑回去拿了雨披給男子蓋上。
讓李海濤和陳新發(fā)感到意外的是,撐傘的路人與暈倒男子并不相識,都是過路的行人。男子雖然有意識,但由于口音太重,大家都不知道他在說什么。這時,一位行人撥打了120,兩位保安也從男子的包里找到了手機,試圖聯(lián)系男子的朋友。電話接通了,男子的朋友卻說自己在昌平,不能馬上趕到。
救人如救火,怎么辦?李海濤再次撥通了120,他向接線人員說明了情況,請求救護車快點趕到。十幾分鐘后,120救護車趕來,經(jīng)過初步檢查男子血壓正常,大家才稍稍松了口氣。李海濤和陳新發(fā)幫著醫(yī)護人員把男子抬上擔架,目送著救護車離開才回到崗位上。
經(jīng)過一番手忙腳亂,兩名年輕保安淋成了“落湯雞”,不過兩個人心里卻熱乎乎的。他們救人的一幕恰巧被央視記者拍了下來,兩個人一下子成了“網(wǎng)紅”。不過,在談到這件事時,他們總是擺擺手說,大家都是熱心人。
雨夜奮戰(zhàn) 找到逝者遺體
前天下午,房山良鄉(xiāng)消防中隊接到報警,房山長陽鎮(zhèn)左堤路大王廟附近一個水塘內,有名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因為游野泳下落不明。消防員、綠舟救援隊救援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一夜搜尋無果。昨天,冒著大雨,消防員們擴大了搜索范圍,終于將逝者找到。
事發(fā)的這個水塘位于房山、大興、豐臺交界,屬于一條內部道路,在導航上無法確切顯示,救援人員花了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才找到事發(fā)的水塘。現(xiàn)場救援人員發(fā)現(xiàn),這個水塘是挖沙形成,最深的地方能達到6米,也正因原本是個沙坑,水質含沙量很高,能見度低,這給夜間救援增加了困難。
救援人員了解到,由于大雨前的悶熱,7名年輕人來到這個水塘里游泳解暑,4人下水后,其中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很快沒了蹤影,情急之下,大家趕緊報了警。
在一夜的救援中,救援人員乘著救生艇尋找小伙子的下落,卻一夜無果。天明時分,大雨來臨,救援人員并未因此放棄,大雨中,救援人員冒雨擴大了搜索范圍,利用排鉤一點點進行搜尋。到昨天下午5點,落水小伙子的遺體終于被找到了。其被發(fā)現(xiàn)的位置,距離目擊者判斷的位置偏離了30多米。
老人臥室漏雨快修好了
本月初,本報《我們日夜在聆聽》欄目,報道了一位92歲老人的苦惱,因為家里連年漏雨不堪其煩,兒女們有心把老人接走,但對于這個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老人不愿搬走。昨天這場雨,記者也跟著揪心,趕緊到老人家看看情況。
昨天,記者來到西城區(qū)國英園社區(qū)7號樓。李鳳梅老人住在頂層,雨剛停,走在樓道里,便能感覺到一股潮氣。來到老人家里,李鳳梅老人正在看電視,女兒劉春燕剛剛回來。記者看到,老人的臥室家具已經(jīng)挪動了,地上擺著幾個塑料盆,另一個屋里,窗臺上鋪了吸水用的毛巾。這是女兒劉春燕一早出門前給老人準備的,就怕雨大了再漏。
“還行,好在今兒雨不大?!眲⒋貉嘁贿呎f著,一邊檢查著屋里的漏雨情況,幾個提前擺著的盆,里頭是干的,雖然上頭沒有水滴下來,不過房頂、墻面上的白灰,因為潮濕又開始起泡了,邊邊角角的,墻皮又掉了好幾塊。劉春燕說,眼下最怕的,就是突然來一場暴雨呀。
“樓底下那些鋼管子,都是這兩天才被拉來的!”劉春燕也帶來一個好消息,她告訴記者,在本報報道后,社區(qū)物業(yè)主動聯(lián)系到了她,說會盡力解決老人的困難。她一邊給記者看著跟物業(yè)的通話記錄一邊說,物業(yè)的工作人員反饋,物業(yè)會將整個7號樓的樓頂進行維修,這項工程最遲會在月底啟動?!按罴茏佑玫匿摴芏紒砹?,這回可真有指望了!”
他冒雨碼好共享單車
一場大雨,讓備受歡迎的共享單車一下子受到了冷落。昨天下午3點,王女士在六里橋東公交站看到這樣一幕:許多市民騎完單車,直接把車撂在輔路上,車輛停得歪七扭八。一名男子想還車,卻發(fā)現(xiàn)一長溜兒的空間里找不到一絲空隙。男子索性冒著雨,把一整排單車都歸置好,再把輔路上的車也推上便道停好,然后才轉身離開。
如何對待雨中的共享單車,行為雖小,卻彰顯了不同的社會責任感和守則意識。現(xiàn)在,人在公開場合的所作所為,很容易被他人記錄下來,造成不同的影響。(記者 王琪鵬 景一鳴 張驍 張林 實習生 姚惟怡 文并攝)
責任編輯:伊伊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